皇皇五十二卷,集前朝本草之大成,又首次將綱目分類體例,引入本草,開創曆代本草是先河,結構之嚴謹,內容之詳實總結之全麵,修本草,綜合百家書籍,集成曆代本草,以綱目分之,總標正名為綱,又附釋名為目,以綱為舉,次以集解,辯疑,正誤為輔,要列出各種藥物的形狀,附以氣味主治還有藥方,如此甚為實用,書名謂之《本草綱目》
本草一書,自炎帝及漢,梁,唐,宋,每朝更新,愈加完備,李時珍行醫一生,以救死扶傷,利益民生為己任。
做醫者難,修本草更難,刊印本草比修本草還難,為自己李時珍一生不求人為從醫,他求過父親三次,壽國以壽萬民,壽萬民以壽萬民,刊印《本草綱目》是利益百姓,利益家國的,他千裡求序,很難,但李時珍卻說“這又何妨!”為了刊印《本草綱目》李時珍再次做逆流之船。
一本本草,窮儘李時珍一生所學,用時近四十餘年,三十年寫,十年勘誤,修訂,全書共一百九十萬字,約兩百萬言,分為六十類,共五十二卷,記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收集醫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繪製精美插圖一千一百六十幅,分為十六部,是世上極其珍貴的植物與藥物學的巨著,其中有許多都是真實的醫案,例如一為礦工身重鉛毒,李時珍沒能將其救回,於是寫進書裡讓人們預防,在例如一位戰士受傷用三七止血療傷被李時珍發現寫進書中,而現代雲南白藥的主要成分就是三七,李時珍是第一位將玉蜀黍(玉米)和高粱寫進醫術的人,並寫了如何吃,比如炒著吃,炸著吃(現代爆米花就是這樣的)
在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給皇上寫的《進?本草綱目?疏》裡有一句話:“甫及刻成,忽值數儘。”
《本草綱目》剛剛出版,李時珍便仙逝,他沒有看到自己畢生為之耗費心血的書最後放在他眼前。
《本草綱目》與《皇帝內經》並列。
《本草綱目》記錄了中華民族運用和開發物質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