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有些涼,岑因頭埋在常諳背後,手插在常諳的上衣口袋。“怎麼會這麼問?”
兩個人成長的環境是很不一樣的,大到眼界,小到衣食住行。現在是疫情在家基本不出門,很好把習慣差異掩蓋了。
但騎車載著岑因一路過來,常諳又想到了這些。
“因為我的家在臨城,你的家在興城啊。”
十分鐘三四班的公交,四通八達營業到淩晨的地鐵,全國數得上號的雙機場。寬闊的六車道,高聳的寫字樓,不夜都市,這都是走出臨城才能見得到的。
岑因隔著衣服撓她,呼呼的風聲將她的話帶到了常諳耳邊。
“我喜歡興城,是因為我在那長大,這就如同你對臨城的喜歡。並非它多發達,多熱門,多受追捧。命運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好價格,我享受它給予的優渥資源,同時也承受它負載的喧鬨,擁堵和汙染。”
臨城不一樣,依山傍水,空氣質量很好。節奏很慢,即便是除夕前幾天,在路上也不怎麼堵車。
更重要的,這裡有常諳。
“你還是沒回答我的問題。”
“喜歡你多一點。”
常諳無聲笑了笑,一隻手鑽進口袋。觸到散發熱意的手指,意識到自己的手溫度很低,想要抽出來,被岑因抓住。
“彆鬨,騎車呢。”
其實馬路上車少得可憐,而且常諳在家出門沒少用一隻手騎車,還經常在季舒白麵前嘚瑟。
“哦。”岑因乖乖鬆開手,安全最重要。
好聽話啊。
常諳停好車,在門口測量體溫,才挽著岑因的手上樓。
來的大多中年叔叔阿姨,偶爾有帶著小孩的。說不定有熟人,但帶著口罩隻露出一雙眼睛,很難認出來。
常諳側頭看身邊的人,眼睛彎了彎。如果是岑因,帶著口罩她也一定能認出來。
眼睛太有辨識度了。
常諳跟著周女士采購,把順序記得很清楚。“我們先去日用品區,再去零食區買零食,然後去水果區,最後買菜。”
岑因在這方麵沒有經驗,家裡都是做飯阿姨去采購,有些疑惑:“一定要按照這個順序嗎?水果和菜放最後是怕被壓壞?”
問得太認真,常諳都愣了愣。如果不是公共場合,她現在就想衝她臉上啵嘰一口。
“寶貝,你自己看,最靠門口擺放的都是什麼?”
是生活用品。
采購的順序從外到裡。
岑因環視一周,說:“水果和肉蔬區在最裡麵。”
“我家因因真聰明。走吧,咱們推個小車。”常諳快她兩步,推了輛小推車,邊走邊說:“這家超市開挺久了,我小學的時候就有了,前兩年又重新裝修了一次。我媽每次來都得笑我,就因為我小時候纏著她要坐推車裡。”
這種推車很常見,岑因也知道,在靠把手的一邊會有折疊座椅,方便大人帶著小朋友。
她看著被常諳展開的小座椅,笑了笑,很難想象小常諳是怎麼纏著阿姨。
“洗發水,護發素。還有牙刷牙膏,紙巾,差不多了。”岑因替她拿著手機,看常諳在貨架前比對備忘錄清單,沒多久,小推車就鋪了一層商品。
在零食區和水果區逛完,隻剩下肉蔬了。這片是人最多的地方,聲音略微嘈雜。
常諳有些明白,肉蔬區為什麼要布置在最裡麵了。靠門口的話,知道的說這是超市,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菜市場大雜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