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夏國手下留情,沒直接長驅直入打入王城。但燕國人都知道夏國人絕對有這個本事。既然如此,這個王位怎麼坐得穩。況且這要坐上去還沒享受,就要先承擔起許許多多的責任,誰都不想接這個燙手山芋。有子孫後代的王族在這件事上整齊劃一地保持了一致,即都不願意接手搖搖欲墜的燕國。眼下燕國能不能繼續存在還是未知之數,誰要去當亡國之君呢?
而在這個時候,就有燕國臣子說話了,說那如果這麼算的話,夏國的那位皇太女也算繼承人啊。沈緣是四王子,夏國的皇太女是他們燕國公主,怎麼不對呢?
儘管咱們目前還無法回到那個時候親眼見證燕國朝堂上是個什麼光景,但也不難想象當時的燕國官員們一定焦頭爛額,吵翻了天。
應瓏身上的燕國血脈是真實存在的,這是她的與眾不同之處。當時還沒有留影機,但已經有寫實的畫法,所畫人像與真人無異。通過應瓏的畫像,我們可以看出她確實有燕國人的外貌特征。燕史上有記載,燕人但見大王,涕泗橫流。此處的大王就是少年時期的應玅。
應瓏身份尊貴,生長環境良好,養出了驕傲大方的性格。燕國的爛攤子沒人願意收拾,燕國人又見識了夏國的鐵蹄,不少人膝蓋開始發軟。主要大家也不過是官員!燕國又不跟著他們姓。姓沈的不管,還要他們這些不姓沈的勞心勞力嗎?沒這個道理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他們不管,燕國就要滅國,沒人想當亡國奴。所以這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上,如何抵擋夏國?
如果我是當時的燕國人,我也覺得前途一片灰暗啊。這個時候誰要是給我指明一條不那麼灰暗的路,那我肯定削尖了腦袋也要走上這條路啊。
還真有人將這條路指出,那就是聞人式一之後被沈紹一手提拔並且寄予厚望的韓將軍韓酆。那麼他指出了一條什麼樣的路呢?
讓應瓏做燕國的大王。
這個建議一提出,那在燕國朝堂是立馬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應瓏,夏國的太女,做他們燕國的大王,像什麼話?
何況那還是個出生沒多久的孩子,怎麼做他們燕國的大王?不少燕國官員在聽到這個提議後都覺得荒唐極了。
韓酆也沒有力派眾議堅持己見,反而讓燕國官員們不知所措了,他怎麼不堅持下去呢?他不堅持下去,眾人要重新想辦法,想來想去,也沒拿出章程。
韓酆是個聰明人,善於抓住機會。與聞人式一不同的是,他對燕國並非絕對忠心,他忠於的是權力,這也是後世對他的評價好壞參半的緣由。誇獎他的人讚他靈活機變,罵他的人批評他兩麵三刀。但不得不說他的人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成功的,至少他有一個安穩的晚年。
而他也絕非腦子一熱就提出了讓應瓏做大王的建議。
咱們先看他提出這個建議的背景,燕國搖搖欲墜,危急存亡之際。他現在攀著的這艘大船已要傾覆,良禽擇木而棲,自然要去尋找另一艘大船。這個時候有人向他遞出橄欖枝,他取舍之後,接過這條橄欖枝,便意味著要為夏國做事。而夏國究竟想要什麼,他自然心知肚明。
在新的大船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就是韓酆目的。在其他官員還在燕國的大船上苦苦掙紮時,他已經改投夏國。
有韓酆作為內應,應瓏成為燕國大王這回事終究還是成了。在應瓏一歲生辰時,她在燕國使臣的見證下,在夏國君臣的陪伴中,於夏國的徽音殿舉行了即位典禮,正式成為燕國大王。
不過她才一歲,根本無法親自掌權,這也是燕國那邊肯鬆口讓她做大王的原因。離她長成能夠管事少說也要十餘年,而這十餘年就是燕國的喘息之機。
但夏國也不是吃素的,太女無法親自管理國家,但可以找人來代替太女先行管理,這個人就是王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