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寧宮,皇太極和寶華在用膳。
也不知皇太極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毛病,每每他們用膳的時候都把築雅她們打發出去,就好像普通百姓家夫妻倆一樣。
“今年宮裡宮外的婚事有點多,你多費心,等明年局勢更穩定,我帶你去江南玩。”
“南巡?怎麼想起這事了?”寶華對南巡並沒有多大的想法。
想想皇太極,福臨之後的幾位大清皇帝都喜歡南巡,可每次南巡耗費的大量銀錢,更彆說為了恭迎帝駕,地方官員的一些騷操作。
皇帝南巡是儀仗大開的,像是後世影視劇裡所描繪的微服出巡,那不過是戲文戲說罷了。
皇帝都是很怕出事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微服出巡遠比禦駕親征的危險還要大。
特彆是大清是異族人,在很多漢人眼裡並不是正統。
暗地裡有不少人暗戳戳的準備反清複明呢。
皇太極要是微服出巡,不正是把命往他們手裡送嗎?
他可不會做這麼蠢的事。
至於影視劇裡百姓在皇帝儀仗前喊冤,那更是無稽之談。
不說那些禁衛軍門,就說當地官員為了怕出事,會提前“規避風險”。
不止路上的乞丐,城外的流民會被驅逐,就連本地特彆窮苦的人家,有一些也會被驅趕出去。
這般驅趕可不僅僅是驅趕到附近,而是趕出所有皇帝出巡可能經過的地方。
因為皇帝出巡儀仗大,帝蹤也不是隨隨便便哪個地方官都能知曉的,他們在驅趕百姓的時候,就儘可能的把範圍描大了,那些窮苦百姓可能一輩子都不能歸鄉。
現在的人都講究安土重遷,就算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家鄉,也希望在老了之後落葉歸根。
結果官府直接把他們驅趕到離故鄉幾千裡的陌土,甚至還把他們的戶籍都改了,簡直比直接要他們性命還要狠。
他們是還有第二個選擇,可第二個選擇是賣身為奴。
這個選擇也沒有多好啊,隻是晚死跟早死的區彆。
皇帝出巡的原因可能是視察民間百姓疾苦,可就因為他們出巡,卻又造就了更多的百姓疾苦。
就一飲一啄,真是難以分辨誰是因,誰又是果。
在皇太極平定南明之後,就有大臣提議皇帝南巡,以示天家威嚴,同時告訴天下百姓,這乾坤已定,大清的主人是誰。
可被皇太極否了,大清立國沒有三十年,進入關內還沒有二十年,這威立得太早也讓人看輕。
現在怎麼突然提起這事了?
寶華沒想明白皇太極的意圖,但不妨礙她答應,“好,我們明年去江南玩。”
反正明年他不去,她也會自己去的。
自從皇太極看到出海帶來的利益,他就不顧朝臣們的反對重新啟用前朝江寧府的龍江寶船廠。
這些年倒是利用海貿狠狠充實了國庫和私庫。
可剛開始朝臣百姓中有不少唱衰的。
朝臣們大多通常史書,也知曉當年前朝好幾任皇帝派宦官出使海外,耗費了很多錢財,造成國庫空虛,邊關告急的禍事。
怕大清步了前朝的後路,才會一再阻攔。
沒錯,當年鄭和下西洋後期是給大明帶來新的生機,可這生機中暗藏著無限暗湧。
前朝嘉靖二年五月,扶桑藩侯的兩個朝貢使團在明州(寧波)為入貢資格問題爆發了“爭貢之役”,使很多無辜的軍民被殺或被擄,當時大明朝民才知曉附屬國扶桑早已有輕主國心矣。
那之後前朝後麵幾位君王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並對扶桑“閉絕貢路”,實行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
是以,前朝朝廷各地方接受旨意,封鎖了沿海各港口,銷毀出海船隻,斷絕了海上交通。
倒是前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想要重開海路以期挽回大明四分五裂,國之將亡的劣勢,可惜啊,這裡麵的講究太多了。
光光是重開出海造船廠就是一個天坑。
明成祖和鄭和去世後,下西洋行動中止,海船需求量大減,龍江寶船廠業務逐漸萎縮,取代其造船業中心地位的,是專造內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廠。
淮安地處大運河與淮水交彙處,南接長江,東近大海,為“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在國家南北糧食運輸安全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龍江寶船廠關閉之後,淮安清江督造船廠便因為承接內河漕運船舶的建設,成為船舶製造業的龍頭老大。
而龍江寶船廠原有的工匠,像是艌匠、箬篷匠、竹匠等等都被淮安清江督造船廠選擇性的接收了。
他們一代又一代的做著內河漕船,內河漕船又稱淺船,因行走運河,需吃水較淺,而艙體寬大,載糧才多,船的樣式尺寸都已定型。
就算工匠們的手藝再精湛,也隻是會造內河船,一下次讓他們造能出海的海船,他們還真是沒那麼大的本事。
更何況淮安清江督造船廠也不樂意啊,他們好不容易成為老大,哪裡會願意有其他船廠跟他們搶,還是很久以前的手下敗將?
當然,如果從崇禎帝願意花大價錢,從民間訪人或者是從民間船廠挖人也是有可以把龍江寶船廠重新開起來的。
可他沒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