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2 / 2)

官話普及 368819 3248 字 9個月前

朱棣篡位之後,明朝遷都至北京。但整個明朝,南京都保留著與首都同樣的建製,南京的周邊也被稱為“南直隸”(即今日的江蘇、上海和安徽),而且中國的官話一直都是以南京的下江官話而不是北京話為正朔(這在歐洲傳教士的書籍中得到了印證)。事實上,明朝的北京話與南京話是比較接近的,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從南京以及附近一帶帶去了大量的人口,這就是明朝北京人的基礎。

明末,趁著中國內亂之際,滿人趁機入侵中國,最終奪取了政權,並強迫漢人剃發易服,這在江蘇一帶遭受到了最強烈的抵抗。於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之屠等等,滿人在長江下遊製造的屠殺慘案不斷,而這裡正是自南宋以來中國千年的文化、經濟中心和主要人才出產地。滿人入關後,中國的總人口降為明末的一半。中國的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事情莫過於高智商的精英人才被屠戮,精英是文明的主要載體,所以精英的被屠戮等同於文明的被摧殘。

清朝,北京迅速的被胡化。北京內城居住的滿人貴族本來根本就不會說漢語,後來鸚鵡學舌的說中國的官話,但他們口中的漢語,已經完全喪失了入聲,並且有了翹舌和兒化音。這些都是滿人阿爾泰語係的特征。這種北京的內城話最終蔓延到了整個北京,到清朝中後期,這種方言最終戰勝了作為明朝官話的下江官話,成為清朝的官話,乃至現在普通話的基礎。

後來,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滅亡了滿清,中國曆史上第二次再造華夏。而且與東晉、明朝一樣,新的漢族政權同樣定都在南京,這個漢民族的複興聖地。華夏正朔再次轉向長江下遊。這也印證了,南京一帶更能代表漢民族那多遭劫難、幾乎遺失的文明,這裡較多的繼承了華夏的正統因素。但好景不長,在民國複興之際,倭寇入侵,並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由此出現了較大的人口真空。於是大量的安徽、河南流民落戶在了南京,南京的方言也被顯著的改變了。今日的南京話,已經與原先的下江官話有著顯著的差彆,與安徽東部的方言幾乎無異,非常的接近普通話。

中國的官話,就像兩個輪回,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金陵;然後再到長安,到洛陽,又回到金陵。在這個輪回變換的過程之中,曆史上中國官話的各個瞬間被中原的移民帶到了東南沿海各省並以某種方式保存了下來。比如,據說客家、閩南話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話,而粵語則比較接近秦漢時期的關中話。但東南沿海各省因為位於丘陵地帶,位置偏遠、人口較少,交通也很不便,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遷移並沒有政權的跟隨,故而終究難以左右中國的主流,他們所保存的語言也難以反哺那個不斷動亂變遷的中原。曆史上中原文明的碎片,就這樣被邊緣化為各種方言。隻有長江下遊(長江三角洲)一帶,因為南遷的首都無一例外的全部落戶在此,給這片土地打上了中華正朔的烙印,加之這裡土地富饒、人口眾多,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扭轉和影響整個中國的進程。

以下來自度娘知道

南宋官話可以肯定的是有入聲,但是其它的很難確定,因為資料太少。

閩南話的文讀層傳說是來自宋朝官話,看音係很可能。但是文讀層僅僅是閩南話用來讀古文的“讀書音”,實際生活中全部用文讀層說話閩南人自己也聽不懂。

北京話其實也存在過“讀書音”,僅以普通話已經改讀ao的一些古代入聲字舉例,比如“讀書音”白讀bó,鑿讀zuò,郝讀hè,烙讀lò,和京劇的念白有一些相似。京劇念白基本是明朝後期到清朝的官話,和宋朝已經有了一些比較大的差異,比如入聲已經沒了。

另外,南宋官話也好,明朝官話也好,都是那個時代的中原話,和現在的洛陽話根本就是兩個音係,和北京話更加是不搭界。它們之間的關係有如死去的祖先和活著的後代們,不是什麼音調差異,也根本無法用漢語拚音描述。讀完《音韻學概論》,您應該會對古代的語言情況有一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