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回“家”(1 / 2)

生不逢時 人間小月亮 3779 字 9個月前

這片墳塋地在一個離時家村遠一些無人居住的偏遠之地。一個叫“竹馬”的山坡上,這裡整片都是墓地。

以往春夏交替之際,顧香玲帶著她們徒步走去,給那無人祭奠的時書上墳,經常累得滿頭大汗。

現在,她們也是大人了,可以自行處事。

回去的路上,時姝騎車帶著時藜,心裡感慨,冬天的情景果然與夏季不同,不知是否是心境有所不同。

夏天的山路彆有一番氣息,那種氣息,卻總給人帶來絲絲恐懼。

傾斜的山路兩旁是生長旺盛的雜草,茂密翠綠又高大的灌木,微風乍起,它們隨風而動,張牙舞爪,滿懷生機的活力色卻給人回光返照即將凋零的感覺。

周圍不明鳥類的慘叫,雜草叢生枝枝叉叉的荊棘,實在是滲人。尤其到了冬天,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四周充滿死人的氣息。

路已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了,唯一不變的是山頂的那座廟。到達墳頭的必經之路。

仿佛堅守在這個崗位,做一個指路光標,是它一生的職責。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看到這座廟,時姝就會想起尾生抱柱那個故事。

冬季的墳塋地景象跟夏季大相徑庭。一個衰草連天雕刻著蕭條,一個枝繁葉茂閃耀著生機。唯一一點相同的就是這“鳥不拉屎雞不下蛋”闃無人跡的地方,在這幾乎沒有人際的山路,寂靜的空氣讓人越發心跳加速。

歲歲年年人不同,人都是一年一個樣,何況路?

這裡已經比去年來時又多了好幾處墳頭,有的還是新墳,上麵插滿了顏色鮮豔的花圈。

時書的墳還是很容易辨彆的,遠遠地望去,其他的墳頭又高又大,他的墳卻是又瘦又小,仿佛硬生生的占了不該占的空間,擠了彆人的地方似的。

上麵的土好久沒有翻新了,彆具一格的墳頭上長滿了芝麻,邊緣的地方被上墳的人踩來踩去的,周圍的鬆土都被壓實了,墳頭顯得愈加低矮了,活像一個挖坑後留下的小土堆。

死後他那不起眼的住房就如同生前過得日子一樣,人高馬大卻活得卑微渺小。

時姝難免感傷,時家的人倒是離得近,卻也不曾來探望一番,人在時還稱兄道弟,人死後連屁都不是了。

也許是墳地無人經過,太過於蕭條,也許是許久沒回家,時姝從高處下來,回眼望去,整個時家村似乎蒙上了一層深深的灰色,牆是灰色的,磚是灰色的,門是灰色的,就連頭頂都是暗淡的霧霾色。

這片村子太寧靜了,像極了擱置有些年數的陳物,因主人不得已的離去而落滿塵土。

順路,時姝跟時藜回了一趟“家”,這個生活了十幾年的巷口。

這個巷子裡曾有人賣藥酒掙錢,有人批發雪糕謀生,有人打醬油醋混口飯吃,還有人響著鈴送豆漿油條拚日子。

那時的路途沒有現在這麼短暫,長長的巷口要走些許分鐘,她們牽著祁茉的手左瞧瞧右瞅瞅,蹦蹦跳跳地能聊好久。

祁茉會開玩笑嚇唬她們,說她們是從溝裡撿的,不聽話就扔回去,也會一本正經地談壓歲錢存箱底留著上學用,還會說其他生活中的瑣事以及與同學相處的原則。

近處的房子跟黃土地,遠方的煙囪跟大馬路,在加上如今又短又窄的胡同,這種迷瞪的感覺就好像是這一切仿佛被什麼東西壓榨了一樣,乾巴巴的擠在一起,前屋後屋之間的距離也不過麵包車的寬度稍有剩餘而已。

時姝不知是昔日稚嫩的孩童隨著年齡的增長變成了大人,還是曾經眼中挺拔的新物曆經滄桑而成了低矮的舊物。

這種觸動就像把玩在手裡的建築模型,用一年舊一年,看一眼小一圈,等到學成歸來的時候,陌生又熟悉的它不知在角落等待了多久,再次想起翻找時,已是鏽跡斑斑,蛛網纏身,灰塵落滿了。

在外地上大學的她有一種錯覺,好像隻要不回家,家裡的時光就會靜止,母親不會變老,離去的親人也永遠不會消失一樣。

直到重新又回到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才發現一切都回不到原點了,帶有顏色的過去,腦裡鮮活的形象也瞬間沒了生機,塵土飛揚,萬念俱灰。

那時喊的爺爺奶奶都已離開了人世,剩下的都是當初父母輩的大人,如今也變成了守護繈褓中孩子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