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了,確實是瘋了…
《The God's Crown》開播第二天,消息就已經傳遍全網,歐美引發不小轟動的同時,整個亞洲陷入瘋狂。
一個亞洲人演了美劇的一番位,而且是一看就有火爆全球潛質的美劇的一番位,這意味著什麼?
不僅是亞洲人難以置信,歐美不少人也表示難以理解。
外界激烈的討論從開播起就未曾停下,甚至不僅沒有熄滅的意思,反而隨著一周一集的播放,故事主線緩緩鋪開,讓觀眾徹底陷入瘋狂。
登基後的新王展示著瘋子家族的瘋狂,邊境的戰火徹底點燃,第三集的結束,少年國王麵對前方空蕩蕩的大廳,站上王座背身回頭的瞬間,身後的騎士齊齊行禮。
頭頂皇冠的瘦弱國王,露出宛如孩童般純真燦爛的笑容,口中吐出的話語,卻比北境的寒冬更加寒冷,“屠神!”
宮廷大門慢慢合上,緩緩歸於黑暗的屏幕中,《王冠》的主線徹底明確,在國王踐踏王座的瞬間,HBO收獲了目前為止本年度最高收視。
一集比一集火爆,一集比一集討論熱烈,搶在《權遊》回歸前匆忙上映的《王冠》,在借助前輩的話題性後,用優秀的質量引發新一輪狂潮。
三集,徹底火爆…
HBO高層緊急找到約翰商討接下來的事,資本家正在為金錢奔波同時,關於季林夏的討論也越發激烈。
沒有人質疑他的演技,他的表演甚至讓所有人忽視了他的國籍、膚色以及年紀,他是這部劇最出彩的角色,也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HBO不在乎演員到底是誰,也不在乎演員到底是什麼身份,隻要能帶來足夠的利益,他們甚至可以向老鼠敞開懷抱,隻要帶來的利益足夠多,他們會像最忠實的騎士那樣守護著“國王”。
但他們不在乎,不代表外界不在乎。
第三集播放後,《王冠》的未來已經可以清晰看到,這是一部爆劇,一部注定會在影視圈留下傳奇的爆劇!
從最初起,亞洲人擔任主角的討論就沒停下過,種族歧視是個世界難題,好在經過大量宣發引導後,歐美雖然仍對亞洲人當主角表示吃驚,但大部分已經恢複到比起演員,更在乎接下來劇情的狀態。
但對亞洲而言,這簡直是絕無僅有的大事件,作為世界的娛樂中心,好萊塢是全球的焦點,美劇雖然趕不上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力,但大爆劇集的影響力,絲毫不遜色於好萊塢電影。
不管是電影亦或是電視劇,歐洲市場,或者說美國,是無數演員的夢想之地,無數亞洲演員試圖打開乃至征服這個市場,然而時至今日,卻遲遲未能有人打破這困局。
不說頂級電影的一番,大多數亞洲演員甚至連配角也排不上,文化本身就是認同感的體現,種族歧視問題亙古至今,相同膚色尚不能完全認同,不同的膚色的共同認可實在太難。
事實上,亞洲人出現在美劇中並不罕見,罕見的是一番,就在撲街美劇請亞洲人當一番的概率都基本為零的情況下,季林夏卻成了爆款劇集的一番…
《王冠》的製作任何方麵看都是超豪華係列,全實景布置現場拍攝,服飾全是真品,劇本本身也無可挑剔,從劇情到音樂,絕對是罕見的頂級製作。
而這樣的頂級之作,主演卻是一位亞洲人,甚至是一位當年尚未成年的韓籍華裔,處處都是輿論爆點。
單對季林夏個人而言,不管他究竟是何原因得到了這個角色,他的實力已經得到了絕大部分的人認可,沒有人懷疑,闖入好萊塢對他而言隻是時間早晚問題。
對亞洲所有演員而言,這是一種鼓舞,是一種激勵,大洋彼岸的市場並非無法征服,多少困於本土的頂級演員再次看到了前進的方向。
不僅僅是劇集本身而已,這是一種強烈的文化自信,亞洲人並不遜色任何人,亞洲的演員同樣可以用實力征服所有人。
就在中國觀眾又開始罵季林夏的國籍同時,韓國的表現絕對稱得上史無前例的瘋狂,如果原本的季林夏在韓國隻能算本土新生代影帝,前途可期,是未來闖好萊塢的好苗子。那現在,不少人已經誇張將他稱為韓國演員代表,韓國演員第一人。
愛豆們愈發不敢與他靠近,前輩們道賀時的態度也格外注意,綜藝節目提到季林夏時已經宛如提到神明,韓國人的文化自信與自卑體現的淋漓儘致。
至於再次處於風暴的中心的季林夏,從開播以來,隻是和成員們貢獻了個訂閱而已。
無視外界的瘋狂,無視已經將大黑整整包圍一個月的媒體們,無視公關部已經拔掉的電話線,從始至終季林夏表現都異常淡定。
隻要成員們不要改變,外人與他並沒關係,大黑的死活也和他沒什麼關係。
防彈的成員們確實沒有讓他失望,大家的相處一如既往。
外界激動仍在繼續,防彈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新專輯的製作。
5月2日,防彈少年團帶著《Young forever》的主打曲《Fire》再次回歸。
而此刻,距離《王冠》播出已過一個月,季林夏的合約也已到期三天。
回歸曲《fire》空降melon榜一,甚至出人意料在歐美收獲不少認可。
早早就定下的巡演正式放票,而第一場首爾花樣年華演唱會名單上,季林夏的名字赫然在列。
這下,粉絲瞬間炸了,合約到期之日起就開始亂糟糟的粉絲內部,越發開始混亂…
*
5月8日,BTS花樣年華巡演,韓國首爾奧林匹克公園體操競技場。
今天是首爾場的最後一天,待機室裡工作人員正在給孩子們化妝,坐在旁邊季林夏時不時轉頭看看閔玧其,不知第多少次稱讚:“玧其啊,你這次回歸造型真好看。”
閔玧其嗯了一聲,“知道了,你已經說了八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