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天文學上,有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①、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②、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彆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③、四象分布於黃道和白道近旁,環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稱為“宿”,總共為二十八宿。)的星空區劃體係,是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曾廣泛應用於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化及占星、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
中國傳統詩歌賦文中曾出現大量各種與之相關的信息,如果仔細回想、觀察,你會驚訝於文人墨客對於浩瀚宇宙自然萬物的熱愛和浪漫情懷。而有些詩詞記載了火星、金星、日月等天體,以獨特的詩性的美學眼光,賦與日月星辰美好的寓意,借助創作神秘的神話傳說。 ?
《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七月》,是先秦時期的人以詩歌的形式大致描繪出當時觀察到的一年十二個月(周曆)農人進行的各種繁忙的農事活動。人們根據當時通行的周曆有條不紊地進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女執懿筐,遵彼微行”“蠶月條桑,取彼斧戕”“六月食鬱及薁,七月烹葵及菽”等等農事活動。
詩歌本意反映了豳地這個部落在當時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麵,從各個側麵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畫,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績、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饗、無所不寫,仿佛帶人們回到先秦時期,觀看了當時人們勞作的四時畫卷。除了周曆的運用,“七月流火”也是一個天文現象,在周曆七月,天剛擦黑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流火”,指大火星在七月黃昏時偏離中天,自西而下。火(hui,三聲),星宿之亮星,是現代天文學中天蠍星座的主星,屬於東方氣宿的第五宿。這首詩既表現了當時曆法的運用,在又提到當時觀察到的有現實意義的天文現象“七月流火” 。
記得中學時代學了唐代著名才子王勃的《滕王閣序》從,除了感到驚才絕豔、耳目一新外,印象最深的是首段鋪陳的奧秘的文字。第一章節讀了特彆多遍,次數多到我現在就可以搖頭晃腦地背著“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儘東南之美……”
我後來回想起來,當時這段不是背誦的章節,要論我喜歡的風格怎麼說也應該在後文,但是它有很多陌生神秘的詞句,是我以前幾乎聞所未聞的,生僻難讀。課文下的注解講得雖然很詳細,但是隻能一知半解,讓我們對古代的星空區域體係有個大致印象。這種獨特神秘的審美體驗讓我記憶深刻,以後更下意識地去發現隱藏在詩文裡的天文知識。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更多的我們熟識而反複吟詠的詩詞了,“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鬥兮酌桂漿”(屈原《九歌》),“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兩漢《舊題蘇武詩》),“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唐雎不辱使命》),“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魯迅《自嘲》)。
遠方的天空浪漫神秘,引人探索,日月星辰如期而至,當詩人由自身命運聯想起浩瀚廣袤的宇宙萬物時,當文學與天文學碰撞又形成了怎樣瑰麗奇美的華章,詩文中的天文,雖然不可儘信,但卻賦與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引更多人去探尋、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