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好轉(1 / 2)

金牌美容師 山棲穀飲 4126 字 2024-03-28

趙珺棠睜眼到天明,而後在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從窗戶照進來的時候,她起身前往院子裡,靜靜地站了一會兒,隨後去了他們暫時放置行李的雜物間。

從自己的小背簍裡翻出了薑崇序給她寫的信,從他離開的那一天起,趙珺棠已經陸陸續續的收了許多封,疊在一起,把它拿在手裡,一隻手都快拿不下了。

她搖了搖頭,輕笑出聲,而後隨意的找了個角落裡,按日期排序,一封封的打開。

作為她的暗衛,封月看到她終於想起了自家將軍給她寫的信了,不由得想哭,他們將軍實在是太可憐了。

從來沒有見到將軍這麼喜歡一個人,還沒走就開始為她把一切事情都打算的清清楚楚,把後路安排的明明白白,就害怕他自己鞭長莫及,何曾見過將軍這幅模樣,偏偏趙小姐竟然如此的鐵石心腸,她明裡暗裡的問了許多次,趙小姐皆風輕雲淡的揭過了,她不好問的太頻繁。

封陽那家夥一天催她八百遍,問為什麼還沒有絲毫進展,將軍渾身的低氣壓都快把他們給凍死了,動不動就練他們,真是快沒有活路了,讓她無論如何也要讓趙小姐回一封信。

所以,這一路上,封月真是拚了老命也想讓趙珺棠看信啊,看過了才有回信的可能,不看真是一點可能都沒有。

這下總算是能完成封陽的囑托了。

趙珺棠看信的速度不算慢,把信全部看完,許如嬌也才剛起床,她出去帶著她散了會步,簡單的用了早膳,已經等的心急的蘇秉文立刻把人帶走了,生怕晚了一秒鐘許如嬌又反悔了。

待他們都離開後,趙珺棠回到房間,就看到封月已經把筆墨紙硯都擺好了,不由得看了她一眼,就看見封月正襟危坐的在廊下,一副事不關己、風輕雲淡的模樣。

她輕笑了一聲,而後坐了下去,開始提筆寫信,她想,自己是明白了自己的心,徹底明白了。

見她終於提筆了,封月微微的鬆了一口氣,還好趙小姐沒有生氣,不然她若是耽誤了主子的事情,真是萬死難辭其咎。

當把一切都明了的時候,趙珺棠突然覺得自己也有好多的話想要告訴他。

薑崇序寫的信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事無巨細,把離開她以後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全部寫了下來,語言描寫的十分生動,隻是讀著那些文字,就能想到若是參與其中,該有多麼的快樂。

他詳細的彙報著自己的生活,每一封信的結尾都寫上期待她的回信,儼然一副小貓咪等待人寵愛的模樣。

趙珺棠也學著他的模樣,把他走以後的事情告訴他,告訴他南溪蕊遇見了一位可憐的姑娘求助她,當時正逢趙明修幾人科舉的時候,她們沒有了智囊團,十分的彷徨,害怕辦不好這件事情。

還好有南鴻霖和封月在,他們真的幫了好大的忙,特彆是封月,能把那名女子救出來,同時又能讓彆人查不到任何的蛛絲馬跡,想來封月是十分厲害的。

他肯定想不到那名女子的身份,她竟然是上一屆狀元的未婚妻,兩個人自小指腹為婚,就等著女子及笄禮過後便成婚,沒想到竟然遭此劫難,這中間甚至牽連上了公主,她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那名女子再有半個多月的時間,應該就能說話了,到時候他們大家應該就知道怎麼辦了。

最後告訴他,他們回到了清風鎮,因為許如嬌即將臨盆,他們準備等孩子滿月了以後,直接從清風鎮出發,而後走水路,直接到京城。

還問他記得許如嬌嗎,就是從前那位經常同她在一起有著一張娃娃臉的姑娘,她都已經要做母親了呢,日子過的真是快。

末尾寫上她心底的祝願,希望他平安、順遂,也希望他早日凱旋。

洋洋灑灑的寫了好幾張紙,等把墨跡吹乾而後收在一起的時候趙珺棠才覺得有些不好意思,這會不會太刻意了啊。

封月自然是不知道她在想什麼,見她把信收起來了,立刻十分有眼色的進來問道:“趙小姐,您把信交給屬下吧,我一定派人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將軍的手裡。”

趙珺棠露出了一個笑:“那就麻煩你了。”

封月接過信,嘴角控製不住的翹了起來,趙小姐回信了,證明她心裡還是有主子的,這一切的事情還得多虧了昨天的小姑娘,是她的一番話讓趙小姐從心底裡開始嘗試著接納將軍了,不錯,她也得一起告訴主子。

喜滋滋的封月立刻把信拿了出去,而後細致的封好了,然後啟動了他們內部的最高機密的傳送,讓人快馬加鞭,一刻不停歇的送往邊境。

上午時分,大家又恢複了龍馬精神,而後一起相約去鄭家拜會鄭學儒,今次鄉試不論取得什麼樣的成績,都和鄭學儒的諄諄教導脫不開乾係,回到清風鎮的第一件事兒,當然是要去拜見授業恩師。

鄭學儒早早的在家等著他們,見到一行人來了十分的高興,挨個詢問了一番,見大家的功課都沒有落下,甚至比之前更出色,笑的臉上的褶子都快看不見了。

他也不問他們對於鄉試的把握,因為在他心中,他們三人一定會榜上有名,至於羅謙和南鴻霖也得到了鄭學儒的誇讚,表示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國朝興盛,人才輩出啊。

最後還單獨把趙珺棠留下,給她的花想容事業提了一些建議,讓她受益匪淺,趙珺棠喜的就差跪下給他磕個頭了,簡直是她肚子裡的蛔蟲,她回來也正是想要請教一番。

走的時候鄭學儒問了一嘴觀棋,趙珺棠回他,觀棋恢複記憶了,而後去征戰沙場了,若是有機會一定讓他前來拜會學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