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狄闕一百個不願意再和陳峰扯上任何關係,卻可惜偏偏不儘如人意。
比如現在。
黑暗無光的會議室中隻有投影儀印在大型幕布上的光亮隨著PPT的不斷翻頁打在人的臉上,忽明忽暗。
陳峰就坐在他的身邊看似聚精會神的聽著B&D海選策劃團隊的彙報。而他作為拉到陳峰這位大客戶的關係紐帶正以“陪聽”的身份靠在座椅裡昏昏欲睡。
有人送錢上門怎麼會有理由不要?
這是畢少良的秘書偷偷在他耳邊說過的話,傳達的當然是畢少良的聖諭。
陳峰說的決定投資的事他隻當作耳邊風,既沒有當麵拒絕,也沒有當場應承。
他想著,拖一拖,陳總貴人事忙,總會忘了他和他的投資計劃。
但是,他太缺乏和一個真正的商人交往的經驗了。
能夠賺錢,甚至賺大錢的事,陳峰是從來都不會忘記的。
不出一個星期,陳峰就帶著他的專業投資測評團隊拜訪了畢少良。
畢少良接手了的事就不是狄闕可以控製的了。
陳峰初步的投資預算,一個億。
於是畢總一聲令下,狄闕就屁顛屁顛的跟在了陳峰身後端茶倒水,像孫子一樣。
他暗暗不滿現在的地位。
這算什麼?他一堂堂B&D半壁江山的領袖,卻當他是高級公關……
雖然公關大概是他唯一還能做的順手的工作,但是所有的人都看透了這一點的事實卻讓狄闕非常不爽。
說是一個億的資金,其實卻是個虛數。
陳峰和畢少良最終談妥的結論是,具體分時間到位的資金要看項目的進展情況和發展勢頭,實際的投入有可能會多些,有可能會少些。
這也就是說,項目的進展過程中,順了爺的意的就多賞你幾個子,逆了爺的意的,那一個億的肥肉自然也就打了水漂。
就連狄闕這樣放著腦子不用的人,都明白的看出了這合約背後隱含的意思,更何況是精明強乾的畢少良。
畢少良單獨召見他時下了第二道聖旨。
儘力拴住陳峰的同時,最少在市場上再尋求三家可以和陳峰實力分庭抗衡的投資商合作。
陳峰並沒有要求獨家冠名活動,所以畢少良的做法合情合理。
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就連街邊賣菜的大媽去買股票都知道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簡單道理。
同理,一個籃子也不能隻放著幾個雞蛋,怎麼著也要再加點熏肉,青菜,豆製品。萬一籃子摔了,雞蛋碎掉了,但總能留下一些還能繼續食用的食物用來裹腹。
科學的講,這也是分散風險的一種。不光投資者需要,被投資者同樣適用。
畢少良的說法很有道理,但是狄闕操作起來卻有難度。
與陳峰實力相當的投資商一般來講,並不是他出麵就能請的動的。
海選活動如果是和B部聯合舉辦的話,這件事狄闕必定理所應當的推在畢少良身上。
隻可惜畢少良卻是隻披著老實人外衣的狡猾的狐狸。
在D部決定大張旗鼓,驚天動地的鬨上一番的同時,B部選人的政策萬年不變,依舊默默地進行,默默地招上千人的實習生,默默的淘汰至百人左右的精英隊伍,默默地培養出一兩個的天王級人物。
這樣對比下來,D部的活動雖然搶眼,出儘風頭,但是行事低調,實力雄厚的男星造星團隊卻明顯更令人心神往之,私下的暗箱較量想必更加激烈。
已經有雜誌開始大規模的跟蹤報道本次的海選活動,而老資格的,和B&D關係過硬的幾家沒有一家在報道的時候,不將B部的傳統經營模式也大加讚揚一番的。
“分製經營,各領風騷,B&D再掀娛樂製造風潮。”這是一位資深的評論人士寫出的報道標題。
利用D部的大型活動,將D部重新拉上位,同時也是給B部製造了話題,使B&D整體的市價也連番飆升。
畢少良不費吹灰之力,就變成了導演整出戲的最大贏家。
而他狄闕,從早到晚的奔波勞碌,卻隻不過是畢少良手下指哪打哪的一顆棋子而已。
這麼深刻而複雜的道理,狄闕自己顯然是悟不出來的。
反而在家裡頤養天年的狄老爺子看的比他通透。
但是老爺子也說,畢少良的確沒有任何義務參與D部的工作,不但埋怨不得,還要感恩戴德。
人家在百忙之中願意伸手來拉D部一把,而不是借機打壓吞了D部,已然是看在上一輩交情的份上,做儘人情了。
歸根結底,都是他沒有出息,把D部搞成現在雞肋狀態的過錯。
“阿闕,你也三十了,是負起責任,做個男人的時候了。不能總讓彆人替你擦屁股,畢少良沒有義務,而你爹我腦子也清楚不了幾年了。”
狄爸爸很少和狄闕談心,這番看似平靜的話卻聽得狄闕鼻酸。
他也不是不想負責任,隻是,他真的不是經商的這塊料啊。
那些密密麻麻的經營報表,那些爾虞我詐的攻心算計,那些看不到真實的模糊笑容,他都沒有可以應付自如的信心。
父親白手起家,辛苦半輩子留給他的家業早晚有一日會被他敗光,由他的雙手拱手讓人。
這麼想著,狄闕終於開始焦慮了。
這次已然成了孤注一擲。
若是這次的項目在他手中半途擱淺了,那他就真的是扶不起來的阿鬥,無論是他父親還是畢少良,都不會再對他給予任何的期許和幫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