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猶豫了好久,我很艱難地為自己選擇了目前看來是最好的選擇,但事實上我也不知道這條路究竟適合不適合自己。
一直以來,我很苦悶,很困惑。
這也許是很多20幾歲年輕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誰都年輕過,誰都有過這種感覺。每天早晨麵對冉冉升起的朝陽,我們在心裡一遍一遍地問:我的路在何方?在一個個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不止一次地彷徨失措。
因為年輕,我們沒有錢、沒有經驗、沒有閱曆、沒有社會關係,但這些都不可怕。因為沒有錢,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去賺;沒有經驗,我們可以通過實踐去總結;沒有閱曆、沒有社會關係,我們可以一步步去積累。但是,沒有方向感,這才是最要命的!
沒有方向感,我們就不知道自己走向哪裡。沒有方向感,我們所有的努力就缺乏一個標準,我們每時每刻所有的努力都處在一種混沌與盲目的狀態之中:沒有對錯、沒有進退、沒有成敗得失。我們很難判斷哪些對未來而言是有意義的事情,更彆說掌控自己的命運。這樣的人生,對我們隻能是一場噩夢!
20幾歲的迷惘,就等於30歲的恐慌、40歲的無能。如果不能在20幾歲時儘快地走出迷惘,我們將很難在30歲以後給自己一個很好的交代。
20幾歲的迷惘,誰都經曆過,關鍵是有的人很快就走出了迷惘,而有的人卻一直生活在渾渾噩噩之中。同樣的10年時光,有的人活得明明白白、充充實實,有的人卻過得稀裡糊塗、毫無生趣。
人生的差距在這裡悄然拉開了。
1963年,剛剛20出頭的吳甘霖大學畢業了。雖然沒有任何社會經驗,但他意氣風發,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麵對前來火車站送他的同班好友,吳甘霖無比豪邁地說道:“十年後再見!”
但是,接下來的現實卻完全出乎吳甘霖在大學裡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當時,吳甘霖被分配到一家省報當記者。剛參加工作,他去參加一次集體采訪活動。活動結束時,組織者以5元的優惠價給每個記者提供價值30元的塑料產品。這在當時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吳甘霖卻絕對無法接受。
儘管心裡極不情願,但為了照顧大家的情麵,他隻好也硬著頭皮“買”了。然而,道德的壓力,還有那種屈服於世俗的壓力,使他感覺自己做了一件最虧心的事。直到後來有入願拿3元錢給吳甘霖,再把他“買”來的這些飯盒、盆拿走,他的犯罪感才略有減輕。
正因為內心裡無比的純潔善良,才使得剛剛走出校門的吳甘霖在現實麵前是那樣的幼稚、蒼白,甚至脆弱。而在采訪中所直接看到的各種社會陰暗麵,更是給他的心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本來吳甘霖身體就虛弱,在劇烈的心靈煎熬中,他終於不堪重負病倒了,不得不回到家裡靜養了幾個月時間。幾個月裡,吳甘霖時刻被這幾個問題纏繞著:生活怎麼會是這樣呢?怎麼能是這樣?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
幾個月後,大病初愈的吳甘霖,漫步來到了湘江大橋。這時,巨大的破滅感和絕望感使他猛然覺得活著是一種巨大的負擔。於是,他一步步向欄杆走去,準備以死來達到一種徹底的解脫。
欄杆就在跟前了,他抬起腿正要跨過去。然而,就在那一瞬間,他突然聽到內心深處一個聲音高叫著:“在沒有看清楚生活的真相之前,絕對不能這樣屈服!”這生死立判的電光一閃,把吳甘霖從人生的虛幻設想中驚醒過來。他的耳邊響起普希金的詩:“朋友啊,不要憂傷,生活本來是這樣。”吳甘霖無異於受了一記當頭棒喝:你責怪生活,其實該責怪的是你對生活的片麵認識!
這一刻,吳甘霖感到自己一下子走出了幾個月來縈繞在心頭的重重迷惑。也就是在這一刻,他下定決心走出心中的幻想,投入時代的洪流,去體驗真正的生活。
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吳甘霖的努力迅速成效。1984年冬,他寫出為老區叫窮的《平江來信》,首次在國內揭露了某些地區“越窮越左、越左越窮”的乾部作風問題,引起強烈反響。兩年後,他徒步2000公裡,采訪最窮困的湘西,發回《湘西紀行》係列報道數十篇,引起轟動。湖南省政府對他頒發立功證書,並在報社召開數百人的慶功大會。1988年,他參與開展的《南海潮》係列報道活動,榮獲當年全國好新聞獎。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對這套報道給予了高度評價。
經過多年的坎坷艱辛,如今的吳甘霖已經成為中國知名的管理培訓學家、世界青年成功學會副會長。他的“甘霖智慧”在海內外深受歡迎。許多人的命運也因此得到了改變。在業界內外,人們親切地稱他是“生命點燈人”。回首當年,吳甘霖不無感慨:“要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創造價值,隻有一條路走:通過完善自己完善社會,通過完善社會完善自己。”
同樣一個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會迷惘得生不如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就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找到方向遠比努力奮鬥更重要。走過歲月,人們回首往事,每每為自己當初的一些選擇倍加惋惜。他們總是拍著頭發漸疏的腦袋慨歎:“如果當時我要那樣做就好了!”
人生隻有一次20歲,歲月從不給人重來的機會。人生短短幾十年,也容不下太多的遺憾。隻有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們才能不迷惘、不盲目,少走冤枉路,才不至於將來有一天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爬上了一個牆頭,卻發現原來梯子放錯了地方。
作為20幾歲的年輕人,我們首先必須弄明白這幾個問題:
1.我們到底想要得到什麼?
2.周圍的現實是什麼樣的?
3.時代往哪裡發展?
4.我們需要做哪些必要的準備?
5.要走一條什麼樣的路?
迷惘不是停滯不前的借口、更不是祭奠失意的苦酒。生命需要自己去承擔,命運更需要自己去把握。我們越早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越早走出青春的迷惘,就越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得成功,走向輝煌。否則,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漫無目的地蠻乾,永遠都成不了事。
2.不管起點有多低,都要坦然接受
我生來一貧如洗。
——喬治•索羅斯
人生百年,許多東西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不管接不接受、樂不樂意,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永遠無法選擇、無法改變的。在此之中,就包括我們的家庭和出身。
如果我們出生在一個鐘鼎玉食之家,衣食無憂,前程似錦,這當然可喜可賀,因為我們不必奮鬥就可以獲得比彆人更高的起點。
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百姓之家,父母並不能帶給我們顯赫身世、億萬家產。麵對這樣一個現實的人生起點,如果我們鄙視自己、自暴自棄,就可能永遠走不出自卑的陰影,甚至走向生命的極端。
馬加爵,在2004年的那個夏天,這個名字曾讓無數人痛心不已。直到今天,一提起馬加爵許多人仍然心有餘悸。
他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因為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所以在他眼裡,自己一生下來就矮了人家一頭。深深的自卑使他埋頭苦學,並且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雲南大學。進入大學後,他依然十分內向,平時沉默寡言,很少與人溝通交流。有一天,當幾個室友在打撲克的時候嘲笑他、說他賴皮的時候,他實在受氣不過,竟買了把錘子把他們全都砸死了。幾個月後,馬加爵因故意殺人罪被執行死刑。
當被問及為什麼殺人時,馬加爵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他們都看不起我,老在背後說我、嘲笑我,……因為我比較窮。”
麵對貧窮的出身,馬加爵始終沒有勇氣去麵對,去接受。在他狹隘的內心裡,不能接受這樣的起點。結果,那個出身就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最終他喪失了生活的信心,走上了瘋狂的毀滅。
美國曆史上傑出的平民總統約翰遜在總統就職儀式上勇敢地說:“我過去是一個裁縫匠,這根本沒有使我感到難堪!”一個人的出身就好比是一塊胎記,並不代表什麼。隻要自己願意,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如一句話所說:“彆人和我們賭父母,我和彆人賭明天。”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我們的出身可能很平凡,但未來的我們卻可以很高貴。
古人說:知恥而後勇。坦然接受自己的起點,就是要放下心裡的那個並不存在的包袱,從現在開始奮起直追。坦然接受自己的今天,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通過個人的努力一定可以使自己的明天更好。
正因為起點很低,所以我們才敢於拚搏,大不了再回到原點,從頭開始。事實上,起點隻代表我們的過去,並不代表我們的未來。一個起點很高的人,未來可能走得很低;而一個起點很低的人,將來卻可能走得很高。
在北京西苑飯店,一場海峽兩岸十大傑出青年座談會正在進行。
一個年輕人走上了講台,他的第一句開場白是:“日本有個阿信,台灣有個阿進,阿進就是我。”
接著,他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
他的父親天生就是個瞎子,母親不僅瞎,而且弱智。家裡的幾個弟弟妹妹除了姐姐和他,也都是瞎子。因為沒有賺錢的能力,父親和母親隻能當乞丐,住的是亂葬崗裡的墓穴。他一生下來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討。
九歲那年,有人對他的父親說,你該讓兒子去讀書,要不他長大了還是要當乞丐。父親就送他去讀書。
上學第一天,老師看他臟得不成樣子,給他洗了澡。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洗澡。為了供他讀書,剛剛13歲的姐姐就到青樓去賣身。而照顧瞎眼父母和弟妹的重擔就落到了他稚嫩的肩上。
他從不缺一天課,每天一放學就去討飯,討飯回來就跪著喂父母。後來,他考上了一所中專,竟然得到了一個女生的愛情。但未來的丈母娘說:“天底下找不出他家那樣的一窩人”。她把女兒鎖在了家裡,用扁擔把他打出了門……
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他說:“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不講太多了。”
然後,他大聲道:“但是,我要說,我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情。我感謝我的父母,他們雖然瞎,但他們給了我生命,至今我還是跪著給他們喂飯;我還感謝苦難的命運,是苦難給了我磨煉,給了我這樣一份與眾不同的人生;我也感謝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擔打我,讓我知道要想得到愛情,我必須奮鬥必須有出息……”
他嘴裡說出的每一個字,都深深地震撼著現場每一個人的心。此時的會場,一片寂靜。
許久,才有人想起鼓掌。
一時間,掌聲如潮水般響起,久久不絕。
座談會結束了,人們永遠記住了那個年輕人;他叫賴東進,台灣第37屆十大傑出青年,一家著名消防器材企業的廠長。
恩格斯說:貧苦人沒有悲哀的權利。麵對蒼白的人生起點,阿進依然心懷感恩,他努力去做,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家庭的命運,終於創立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我們的父母可能並不富裕,不能給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能給我們一步登天的機會,但相對於阿進來說,我們是那樣的富足,我們的起點要高得多、優越得多。最起碼直到20歲之前,我們不必為父母的生活擔憂,相反我們的生活卻時時得到父母的照顧。按理說,我們應該做得比阿進更好才對。但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反而沒有成功呢?
一個人的起點再低,也有可以利用的價值。隻要我們不失去對生命的熱忱、對未來的希望,隻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我們就一定會走出陰霾,走向輝煌。
在剛剛18個月的時候,海倫•凱勒就因為患病導致兩耳失聰、雙目失明,很快,她的嘴也不能說話了。從此,小海倫墜入了黑暗而沉寂的世界。
七歲那年,安妮•沙利文開始擔任海倫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在安妮的幫助之下,海倫頑強地學習,從小學一直念到大學,並且以優異成績畢業。
在大學期間,小海倫就根據自己如何戰勝病殘的經曆寫成了第一部作品《我生命的故事》。此書一經麵世,就在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中產生了轟動效應。這本書後來被譯成50種文字,暢銷世界各地。
此後,海倫又相繼出版了數部自傳性小說,同樣引起轟動。她用自己的文字向人們表明:黑暗與寂靜對自己來說並不存在。
隨著聲望日高,海倫成為一名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她經常到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發表演說,為殘疾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她親自到許多醫院,去慰問那裡的失明士兵。
因為為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海倫於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第二年,她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大傑出婦女。
而最讓億萬人民敬佩的,是海倫那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這樣說道: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羅斯福是坐在輪椅上入主白宮的,米勒•瓊斯全身癱瘓後依然創立了自己的事業,他們事業的起點連常人都不如,但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就。而首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如此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起點。
人生的起點,並不代表人生的未來。但沒有起點,就一定不會有未來。麵對一個糟糕的人生起點,坦然地接受就是更高意義上的開始。
坦然接受生命的起點,就是全麵地評價自己、發現自己,就是在自己18歲成人禮的時候對自己的實力來一次徹底盤點,為將要開始的人生大比拚提前給自己交一個底。
坦然接受生命的起點,就是從現在開始奮發圖強,致力於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無法選擇生命的起點,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增加生命的寬度,提高生命的質量,進而改變未來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