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貨幣管理體係其實是比較混亂的。
不管是什麼交易,大宗交易用金銀,小宗交易用銅錢。
然而又因為銅礦稀少,所以一些偏遠地方其實還是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來進行交易,偶爾還會參雜一些國外的幣種。
這其實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不健康的,不是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隻不過他們找不到更合適的方法而已。
說實話,如果有一個經濟學大拿穿越了,一人滅幾國都不是夢想。
弘暉在現代社會的時候曾經選修過經濟學,所以對於經濟知識還是了解那麼一丟丟。1
他不知道現代經濟運行模式的全貌,也隻能憑借著他記憶中的之鱗片爪,慢慢摸索下去。1
他自從到工部的虞衡清吏司後,就被派到了鑄幣局。
清朝國家級的鑄幣局共有兩個,一個是戶部寶泉局,一個是工部的寶源局。
下麵還有各省省會的地方鑄幣局。
既然鑄幣的地方都不同了,鑄幣的成色自然輕重,大小也是不同。
不過有一點是公認的,銅的含量越足,這錢幣越是受歡迎。
當然這種錢消失的也最快,至於去哪裡了呢?
那就要問問有錢人家的庫房和寺廟中的佛像了。
長此以往,市麵上流通的錢幣成色自然不會好。
說來說去,還是老百姓最吃虧,這場金錢的遊戲,割走的是他們一年又一年的辛苦成果。
雖然起的比太陽早,睡的比太陽遲,奔波勞累了一輩子,也隻是勉強混個溫飽而已。
是他們活的不夠努力嗎?
不是的,隻是因為他們是百姓,所以,他們被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統治者們愚弄。
天之道,損有餘以奉不足,人之道,取不足以奉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