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巴蜀之地的一個小山村裡。
大人們都下田做事去了,村子裡靜悄悄的。
十歲的黃兒,頂著一頭金發,在做完娘親讓做的功課後,獨自一人跑到後山去捉蛐蛐兒。
村裡人因為黃兒從出生就是黃發碧眼,都說他是妖怪,都告誡自家孩子千萬彆與他玩耍,小心被他變成妖怪吃掉。小孩子都怕妖怪,因此,村裡小孩要就是不理他,要就是成群結隊地打他、欺負他,玩捉妖遊戲,把他捆在木樁上狠狠抽打。
黃兒的娘親疼愛孩子,總是哭著把黃兒抱在懷裡,用手帕沾著自家釀的酒給他洗傷口。父親娘親都很善良,雖然自生下黃兒後,不堪忍受村裡人的指指點點和淩辱,但仍然告誡孩子千萬彆有什麼不滿。他們總是對黃兒說,黃兒剛出生那天,就有道士算命,說黃兒將來是要做大事的人,這是上天在考驗他。
為了讓孩子知書達理,黃兒的父母每天少吃兩口飯,都攢足了錢送黃兒去教書先生那兒讀書識字。黃兒也是個懂事的孩子,天天被同學們欺負,卻還是堅持賭氣去先生那兒,而且彆人欺負他越厲害,他就越努力讀書。他始終記得娘親抱著自己歎氣,說自己隻有奮發圖強,接受上天的考驗,才能走出村莊,去做大事。
黃兒姓謝,小名黃兒。村裡人都叫他黃兒,或者黃毛,或者黃毛妖怪。黃兒的頭發不是那種枯黃,而是金黃。如果披散著頭發,黃兒真像一隻小小的金黃色的獅子,還沒長大的獅子。其實,有很多小夥伴都很羨慕,但是自己沒有,就很嫉妒,所以才打他。
黃兒五歲時就被娘親帶到村裡唯一的教書先生,鏡先生家裡,磕頭認了老師。鏡先生總帶著一副石英眼鏡,眯縫著雙眼,脾氣古怪,但人很好,尤其對黃兒最好,他把學堂開在了家裡。
黃兒進學堂那天,鏡先生問黃兒姓甚名誰,黃兒用父親早教好的話回到:“學生姓謝,名……名黃兒。”黃兒終究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好聽,不像村裡唯二到過縣城的說書先生劉先生(另外一位就是教書先生鏡先生)說的,自己的名字不是那麼帽子什麼黃的,登不了場麵,說到後來,聲音小了,也結巴了。
“嗯……”鏡先生捧著一本書點點頭,就沒有說話了,黃兒後來知道那本書叫《論語》,是聖人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所編。過了很久,黃兒都快以為鏡先生睡著了,鏡先生才用右手打一個蘭花指,托了托石英眼鏡,咳了咳,慢慢道:“謝黃兒,這名字,嗯,不好聽,俗氣!”
“那……先生收不收黃兒。”黃兒娘親顫顫問道,拉著黃兒略微往前傾著身子。
“收,怎麼不收?我有說過不收嗎?”鏡先生瞪著小眼睛,難得的瞪圓了眼睛,直勾勾地看著黃兒娘親,“以後不叫黃兒……”拿著那本書翻過來,再翻過去,然後搖頭晃腦道:“子曰:‘人,謙遜為上。謙而不遜……’”
“娘,先生要牽什麼?要訓牛嗎?”黃兒不懂,抬頭問娘親。
“胡扯!”鏡先生話沒說完,就被黃兒打了岔,好好一句話還被說成這樣,心中怒火蹭蹭往上升,怒叱道,“學生,要懂得謙遜,以後,你就叫謝遜!”
謝黃兒,不,謝遜,長大後才知道,鏡先生說的那句“子曰”的“謙遜”話,並非為“子曰”,而是“鏡曰”,是鏡先生自己編的一句話。
但是,黃兒從此有了個像樣的學名,謝遜。
時光荏苒,後山的花兒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後山的知了也叫了一年又一年。
十歲的謝遜雖然有了正式的名字已經五年了,也跟著先生學了五年的四書五經,能識一籮筐大字。村裡仍然沒有孩子願意同他玩,隻有一個小女孩例外。
小女孩芳名叫雨花,是鏡先生的孫女,長得小巧玲瓏,伶俐活潑,很是惹人喜愛,是鏡先生一家的寶貝。大家村裡人習慣叫女孩為小花,謝遜也喜歡,隻是起初不敢叫,後來也隻敢背著村裡孩子叫。
小花對謝遜很好,總喜歡和他玩。但村裡孩子不讓,每次看到謝遜與小花在一起時,就對謝遜拳腳相向。後來小花也不敢明著對謝遜好了,隻能偷偷地去謝遜家,或是把謝遜藏在自己家偷偷玩。
但是,小花不知道,每次謝遜放學後,才從鏡先生家回家,都會被大夥兒教訓,不管他是找鏡先生請教學問,還是陪小花玩了。謝遜從來也不曾告訴小花,仍然隻要小花一聲吩咐,赴湯蹈火都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