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塚是什麼地方?知道的人都會說,那是幽州的一個邊疆小鎮,緊鄰著遼國。每次遼國軍隊侵犯國境,總少不了席卷這個地方,弄得是雞犬不寧、民不聊生。在那生活的人,有能力的早就居家搬遷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走不了,在那裡勉強度日。
那這地兒怎麼卻叫將軍塚?這的人都會說,以前不叫這名,後來改的。八年前,京裡派來個將軍,對抗遼軍。來的時候場麵也不大,沒有開道鑼鼓,沒有彩旗飄揚,圍觀的鄉民也隻是看到,幾千騎兵,統一的黑色盔甲,個個一臉嚴肅,背挺得直直的,排成幾列,步伐整齊走過來。為首的那個將軍,也是一身黑色盔甲,身下一匹棗紅色的戰馬,好不威風。本地知縣早就在那候著,見將軍到來,趕緊扶了扶官帽,上前一步問候,請那位將軍去府上閒坐,好讓他儘儘地主之誼。誰知那將軍隻是微微頷首,謝過好意,並未下馬。一個指令領著一乾將士往守邊駐地行去。這一待,就是整整五年,每次遼兵來犯,將軍都是首當其衝,騎著那匹棗紅色戰馬,所向披靡。領著將士們,打贏了一場又一場勝仗。嚇得遼軍們隻要一聽到將軍的名號,便失了一半的士氣,焉能不輸。遼國甚是惱怒,便使了詭計,買通了幽州的太守,上奏朝廷說是將軍意圖謀反,一連參了三本,本本皆有證據。連皇帝也不得不懷疑,將軍的忠誠。便發聖旨要將軍回京,聽候發落。臨行的當晚,遼軍按耐不住,領著幾萬軍隊侵犯邊境。將軍聽得大怒,撕了聖旨,隻帶著他的幾千親信,對抗遼兵。當年那場戰役之慘烈,真是聞所未聞。最後,因寡不敵眾還是敗了,將軍被逼到懸崖之邊,遼國將軍也是惜才,勸將軍降,並許以重位。將軍放聲大笑,縱聲一跳,墜入了萬丈深淵。遼軍雖勝,但因將軍派了一小隊親信,繞到遼國後方,放火燒了他們千傾草原,致使後防大亂,不得不班師回朝。遼國幾年內怕是不能興風作浪了。鄉民們為了紀念這位舍命保衛他們的將軍,就家家為他立了長命排位,日日上香禱告,望將軍得道升天。並在一處風水絕佳之地,給他建了一座衣冠塚,立了碑,這地名也是由他而來。
要說將軍塚最出名的地方,卻不是這將軍塚,而是一座將軍廟。這廟就建在將軍跳崖的崖上,廟修建的規模不大,但是莊嚴宏偉,廟裡麵的和尚都是那場戰役後,未戰死的將軍的親信。他們不剃度,不敲鐘、不禮佛,完全不收戒律,甚至有些還帶了家眷。但是這座廟香火很旺,方圓百裡的鄉民來上香不說,連千裡之外的人也慕名而來。大家都說這廟裡靈的很,有求必應。廟裡供奉的不是彆人正是那位將軍,而這裡的和尚也不做和尚的本分,整日裡組織村民練兵,教導孩子們學習,閒暇的時候修修城牆,弄弄陷阱。有時候遼國軍隊小規模進攻時,他們都不用通知軍隊就把遼軍打得落花流水。把原本破落的邊疆小村落,變得繁華起來。原先搬走的,很多又回來了,說是這裡有將軍庇護著,比哪兒都強。
有時候鄉親們也弄不懂,將軍被誣告的事,已經被朝廷平反了,那個勾結遼國的太守,也被株連九族了。將士們因抵抗遼軍有功,都被封了官職,賞了銀錢。為什麼都不走啊?可將士們都說,跟著誰都不如跟著將軍,既然這塊土地是將軍拿命換來的,說什麼也要把它守好,百年之後,在地府遇到將軍,也好有個交代啊。
將軍塚是個好地方,這兒雖是邊境,卻是很繁華,每天車水馬龍,好不熱鬨;這兒得城牆比哪兒的都堅固,那是這兒的人民用血肉之軀築造的;這兒的地勢不是很險要,但是二十多年過去了遼軍卻是一次都沒有攻破。都說江南好,可這兒的人不屑,他們會說江南沒有將軍塚,沒有將軍廟,沒有將軍的庇護,再好也不讓人安心。所以,將軍塚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