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七:“虛零” 記得開作者有話說要……(1 / 2)

生息 作者鴻微 3925 字 9個月前

注:故事為諷刺某地教育體製,純屬虛構,不要當真

在T市和北海市(非現實中北海市,下次不做提示)的交接點,有個人們都很向往的中學叫中淵中學。

這個中學很受歡迎,它是T市最好的初中,每年考上重點高中的人數穩穩位居第一。家長們都費儘心思的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中淵中學,以求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

可是中淵中學的全校學生大名單上麵的人的名字,在重點高中裡麵基本沒有,就連大名單上麵的人都不知道,為什麼學校能夠穩居第一,他們幾乎沒有幾個人能上重點高中,然而學校的校長一次也不告訴他們。

中淵中學實施非常嚴格的管理製度,大名單上的人也不分班,全部排成一個班,而且一個桌一個桌之間豎列擺放,第一的(大名單第一)坐在第一桌,第二的坐在第二桌,第三的在第三桌……大名單上共有九百人,第九百的就離黑板九百米。這難道不公平嗎?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好吧。

黑板是一個長達十米的由瀝青和炭黑混合而成的一塊木板,老師上課就來,下課就走,課上根本不講什麼有用的東西,重要的知識怎麼得來呢?上老師們的小班,小班裡麵人山人海,畢竟能來中淵中學上學的大多是富家子弟,不差這一點錢。

不去上小班的學生,就會被老師批成是不求上進的差生,腦子有毛病,得去醫院看看的那種。老師們平時也處處針對這些學生,經常給他們穿小鞋,比如打飯的時候故意插隊,下課之後專門讓他們收拾教室,放學之後不讓走,得每天晚上抄寫一遍《出師表》和一遍《滕王閣序》才讓走。這也很正常,畢竟他們認為,不求上進的學生就得管管,才能讓他們上進。

在這個學校裡,總有一個莫名其妙的傳說,卻總是沒人能夠證實:據說有一位年長的老師無意中念叨,說零班下節什麼課?然後另外一個老師連忙捂住她的嘴,可是第二天,這位老師被發現吊死在了走廊裡……

從此也就沒有人敢談論起這個所謂的零班,隻有教務處的牆角裡有一本書寫著幾段話,是現任校長李霖剛來這個學校親自記的筆記,校長應該知道這件事,但是中淵中學的校長都是“世襲製”,他的父親退休以後就換成是他。

他從不告訴任何人關於零班的任何事,除了他的本子,他的本子上寫著:“中淵中學零班是中淵中學頂級班,教室位於學校最隱蔽的地方,每天從未見過他們出來,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學習。”還附有一張前去零班的線路圖,可是沒有人見過這個地圖,地圖那一頁被校長撕了下來裝進保險櫃,他自己平時也不去零班,而零班的學生平時也看不到。

“真是愛學習啊!”校長經常跟他的普通學生感慨,“你們有人家一半努力就好了。”

“要是努力有用的話,還要天才乾什麼?”有個學生站起來反駁,這個身材矮小滿臉通紅的學生叫瑚,他整個學校裡麵最矮的人,但是座位非常靠後。“我也曾努力過,我在彆人家裡住過幾天,彆人學一遍我學兩遍,彆人背兩遍我背四遍,彆人晚上十點睡覺我淩晨三點睡覺!可是到了最後他比我高六百多名。”

幾個老師走了過來,拽住瑚的胳膊,幾個人一起把瑚拉了回去。中午,他被罰在操場站軍姿,烈日曬著他的額頭,沒有吃午飯還經曆暴曬,他直接暈在地上。沒有人來管他,哪怕是看一下,他就像隻死豬一樣躺在地上直到下午兩點被彆人叫醒,他抬頭一看,是自己的老師,老師說:“彆裝了,趕緊起來上課去,745號。”老師甚至都沒有記住他的名字。

……

下課了,這九百多人的班卻沒有下課,老師早就對下課鈴聲熟視無睹,下課隻是一種奢望。

厭倦了!厭倦了!

瑚偷偷從座位上溜了下來,因為他的座位距離老師745米,老師根本看不見他,他從操場上下來,進了科技樓,因為一場莫名其妙的火災,科技樓的監控係統壞掉了。瑚在樓梯上走來走去,突然,他在一間屋子前麵停了下來。

當年的老師,就是吊死在這間屋子裡。

瑚小心翼翼的推開門,裡麵沒有人,卻開著燈,那也不是什麼特彆的地方,隻是一間檔案室,裡麵裝著幾十年來學校的檔案。

瑚翻看起了檔案。

中淵中學成立於解放後的五十年代,當時的校長是抗戰老英雄李蘭池。(真的有這位老兵)當時教學設施非常簡陋,學生也不多,校長恨不得都得靠領低保,賺的錢都交公。

第二位校長叫李瑞蘭,這位校長正趕上著名的瘋狂年代,被不停的迫害,一直到她被陷害到死為止。

第三位校長叫李寶慶,就是從他開始,出現了零班的說法。瑚翻開了零班的檔案,上麵寫著,零班是中淵中學每年招收的最優秀的五十人,平時有專屬秘密通道,普通學生管理需嚴格,任何人不得談論任何有關零班的事。零班路線圖不得給其他人看,零班有專屬老師,其他老師不得乾涉和詢問,家長也沒有權利去找零班的同學,甚至隻有畢業才能見麵。

第四位校長就是李霖,上次在零班的孩子沒有見父母,而是直接去上高中了,事實上這一根據根本立不住腳,因為沒有高中說他們來了,全部缺勤,家長們多次投訴,當地教育機構坐視不管。

瑚站起身來,把檔案放了回去,突然,他感覺到有一隻手從後麵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好啊!”他猛地回頭一看,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