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恐 一個社恐小孩(2 / 2)

小孩 攜青 1426 字 10個月前

小孩在後麵進行的一些社交時,發現小孩真心以對的人,也許在對方心中卻是無足輕重。周圍的人已經形成固定穩定的團體,小孩根本無法融入。小孩一開始也迷茫過,不是說真心能換真心嗎,到底要怎麼做才好呢?小孩沮喪了一段時間。小孩開始自我分析,世間知音難覓,多的窮儘一生也無法尋到知音之人,何必去為自己生命的過客而神傷。人生的路途本就是孤獨的,遇見知音是幸運的,但沒有遇見,也是正常的。

小孩從開始的消極對待社交(能不和他人交流就不和他人交流),變成恐懼社交(開始害怕一些不日常,但必要的社交)。

儘量少的去交朋友,麵對陌生的人絕不主動搭話,同時害怕陌生人和自己說話。回到家能不出門絕不出門,同時害怕家裡來客人。

恐懼社交這當然是不對的,社交是人作為群居動物必須要進行的活動。不社交的話,我們容易導致信息差,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嚴重一點的話還會造成心理疾病。總之這是不對的。小孩也在慢慢改變,在心情好的時候會積極的進行社交,但如果心情不好的話,也不會強迫自己進行社交活動,這樣慢慢提高小孩自己的社交積極性。但是過多的進行社交,小孩依舊會覺得乏累。細心處理好每一段關係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倒不如細心維護好自己珍視的幾段關係。倒不必做到左右逢源。若是能和自己身邊所有人都交好,那必然是很不錯的。但是那並不適合小孩,小孩過於嫉惡如仇,小孩能理解他人和自己的價值觀不一樣,但是小孩在自己的原則上很難做到與自己價值觀有悖的人做好朋友。

沒有關係啦,這又不是什麼大事,做不到就不做。誰又缺誰做朋友呢,地球少了誰不是都照樣轉嘛。不如儘量根據自己意願來做,過適合自己的生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總覺得人生啊,彆離是常態,失去是常態,苦難是常態,錯過是常態,不幸是常態。在平淡的生活中儘可能尋找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大人總是教我們先苦後甜,先苦後甜。可我總是覺得這句話是個悖論。我覺得苦難貫穿著我們的一生,苦難以不同形式降臨在我們的人生中。人生哪有先苦後甜。同時我覺得幸福也貫穿著我們的一生。人生沒有絕對的苦難和幸福。我隻能說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看自己如何對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