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 ……(1 / 2)

大清海歸 四擔白米 3737 字 9個月前

公元1715年 1月30日 康熙五十三年臘月初八 小雪

如我所料,我們和安東尼的協商沒有任何結果。

他信誓旦旦地保證,我們擔心的事情絕不會發生,因為十四貝勒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京城無人不知。

還極力安撫(忽悠)我說:“秋,你不要多想,我讓你住進貝勒府,主要是為了保護你。你們剛來,我不想讓你們受驚嚇才沒有說,其實有很多老百姓把我們這些洋人當成魔鬼,經常有人來這裡搗亂,甚至放火、投毒,我們的傳教士出門也經常受到攻擊。你是個柔弱的女孩子,又是教廷派來的,我必須保證你的安全。隻有皇帝的兒子最能震懾那些愚民和暴徒。”

我確實被唬住了。

這些話也戳中了郎世寧的痛點。

作為一個外邦人,從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提心吊膽——世界各地的傳教活動都曾付出鮮血甚至人命代價,若在其他小國發生這種事,教廷可以向當地政府施壓,甚至出兵震懾。可在龐大強盛的大清麵前,教廷隻能忍氣吞聲。

換言之,這片土地充滿機會,也充滿危險,除了信仰,沒有人能給他們安全感。

依附於一個皇子,對於我們而言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於是我又回到了十四貝勒家府。

夜裡想著要受到皇帝召見,又興奮得近乎未眠。

到了天光發亮時,剛有些朦朧睡意,院外突然喧鬨起來。

我起身看表,才剛過了淩晨四點,不知發生了什麼事,不禁有些緊張,扯著嗓子喊趙嬤嬤。

喊了好幾聲,趙嬤嬤也沒有應,我隻好披衣下床,親自出門去看。

卻見兩人正往我門上掛燈籠,外麵還有好多人手持燈籠走來走去,不時傳來嬉笑催促的聲音,好生熱鬨。

大紅燈籠在寒冷而蕭索的冬夜裡顯得格外喜慶和溫暖,兩個小太監一個踩著凳子往‘戶對’上掛,一個在下麵指揮方位。

見我出來,連忙打千行禮,畢恭畢敬地喚聲姑娘。

我不自在地閃到一旁,趕緊說:“你們快起,不必向我行禮。”

“那可不行,您可是貝勒爺的客人呐!”他們恭恭敬敬地說。

這是個講究地方。

我忽然想起昨兒一早給貝勒爺行的禮,糊弄得不倫不類。

在皇上麵前肯定不能這麼糊弄,我得抓緊熟悉一下麵聖的注意事項和禮儀!

不過眼下我更好奇,不禁問道:“你們這是乾什麼呢,大半夜的為什麼要掛燈籠啊?”

其中一個小太監躬身答道:“今個兒是臘八,福晉們早早起來帶著嬤嬤們做臘八粥呢。一會兒做好了粥,要趁早朝之前送進宮裡去給皇上和娘娘們品嘗,然後給每個親王貝勒府裡送一份,最後分給府裡的福晉們和下人們。掛燈籠是給那些來送粥的人照路的。”

“這麼複雜,福晉們好辛苦。”我點點頭,默默感歎:即便貴為皇子的老婆,也要為了孝道和人情來往辛苦早起做粥,真不容易啊。

我看他們手上還拿著幾盞燈籠,便玩笑道:“是不是多掛幾盞,來送粥的人就會多一些?”

小太監笑道:“沒有這樣的講究的,福晉說,每個院門前都掛兩盞。”

“府裡的嬤嬤是不是都跟福晉做粥去了?”

他點頭稱是。

我又問:“福晉們在哪裡做粥呢?”

他說道:“在廚房呢,貝勒爺也在。姑娘想去看看嗎?”

‘隻有一條我要提醒你,沒有貝勒爺的召喚,不要在府中隨意走動’想起福晉的交代,我果斷拒絕轉身回屋。

不多時,裝燈籠的人遠去,外麵又恢複了安靜,可我的瞌睡蟲早就跑得精光。

正想穿衣起來找本書看,忽聽門扉被人叩響。

開門一看,卻見門口剛掛好的燈籠不知怎得滅掉了,灰蒙蒙的晨光中,有位個子小小的,看不清麵容的小丫鬟語氣生硬地說:“貝勒爺讓姑娘去廚房。”

“去廚房?”我攏了攏衣襟,不明所以地問:“做什麼?”

“主子叫你去你便去!耽誤了功夫,貝勒爺發起火來,你可承擔不起!”小丫鬟個子不高,卻恨不得用鼻孔看人!

主子們要維持體麵,所以麵子上是和氣親民的,但下人的言行往往最能體現主子們的真實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