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越笙,越笙排行第二, 對了,他家是三個兄弟,不是老大也不是能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小兒子。越笙自懂事起就不顯眼,唯一讓父母記起來的那次也是結婚多年的伯父母一直環不上胎,把越笙過繼過去的那一次。於是,小小的越笙就這樣成了彆人家的孩子,喊了五、六年的伯父叫爸爸,伯母叫媽媽。不過好在那夫妻倆是真的希望有個可以心疼的孩子,越笙第一次嘗到了濃濃的親情。
越笙的小學過得很得意。他不聰明,卻是個勤奮的孩子。小學的課本簡單,勤完全能補拙,小越笙的成績單上門門不下90大關。結果就是臉上多了深度的厚厚的眼鏡。
可惜得意不了多久,伯母竟然偶得親子,在越笙剛上初一的時候。孩子生了下來,是個男孩,欣喜若狂的夫妻倆自然也沒能免俗,漸漸不把重心放在了越笙身上。再加上初中的功課緊了,輝煌過的越笙就這麼低落了下來,不起眼的為人,不起眼的個性,越笙就這麼低調的過了人生的第一道檻。
高中上的是市裡二流的學校,住十個男生合住的宿舍。周末也不回家了,伯父母也不會記得有這麼個兒子在學校,或者說故意不記得,幸虧每月還是會按時打進生活費,越笙的生活還是平平靜靜,整日的埋在書堆裡,成果就是,他終於考上了大學,在夢想中的城市--上海。不過學校自然還是二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