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薄情,我孤克 那麼好的時候,那麼好……(1 / 2)

始料未及 鏡台 2314 字 10個月前

一回昭國,就覺得自己消息靈通了,往酒肆一坐,最近的發生的大事毫不費力地往耳朵裡灌——大將軍又親自率軍出征了,最好一舉收複南辰;韓尚書又上朝時候吐血了,雖說是國之棟梁可他年紀太大了吧,不會真要上朝到斷氣吧;從南辰逃到我們這兒的那位大文豪謝子容,出新作了,雖然俺們讀不懂可人家會讀的都說是一篇驚世好文章啊;聽說中京都有兩個公子哥,為了爭奪聽偃公子撫琴的機會大打出手,鬨出人命;聖上今年過十歲生日大赦天下,小小年紀就能這樣真是仁君風範;桑瑕長公主行了笈禮待嫁,不知道哪家公子有這個福氣;桃林長公主日前帶聖上去靈泉宮避暑,唉,五年來頭一次。

……這,好像,也沒什麼新鮮事哈。

*

在胡地時,雖然沒缺衣少食,可是放眼望去,都不是熟悉的人熟悉的地,陌生。哪怕遇到漢人,感覺和他們也有深深的隔閡,也陌生。和這個羽陵商隊雖然混得挺熟了,總是感覺還是融不進去,仍舊陌生。那天聽那個離家十幾年,已經在漠北定居的漢人唱《采薇》,突然眼睛一澀,回去後一想,莫不是這就是人家說的思鄉了吧?

思鄉,這詞我還是在軍營裡才聽說的,一直不懂,因為我不思鄉。說來,那時候我周圍的人想這想那,說這說那,我都不懂。人家說我是毛頭小子年紀太小,不知道生活什麼滋味,不知道這些酸苦。說的挺有道理,我一開始也信,可是後來我年紀一歲一歲往上加,我還是沒思過鄉,沒想過人,我就覺得他們說的是屁話。我自己後來覺得是——他們的家鄉,有父母妻兒親眷摯友,我的家鄉有什麼呀?要說朋友,也不是沒有……可那時候認識了魏棄之,那時候覺得,和他們比起來,魏棄之更親,更好。

自然,後來和魏棄之不親了,不好了。那就更沒什麼可思的地方了。

現在,踏著昭國的土地,說著昭國的話,我發覺,我確實不是思鄉,這昭國回不回於我都不一樣。回來了,反而確證我想要的不是回這兒來,心裡覺得更空了。

我其實一直都挺短視的。小時候隻想著今天能不能不餓肚子,少年時隻想著這場仗結束後能不能活下來,跟著魏棄之後想著他這個目標那個目標我怎麼幫他達成,魏棄之發達了後想著他這臟活那臟活我怎麼躲掉……我一直努力的是,把眼前的阻礙毀掉,結果現在,把那些阻礙一移,讓我瞧瞧天地廣闊,我多自由,哪都能去,我反而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了。

我想起那年在中京,魏棄之帶我逛通道觀。那裡有個很有名的相士,我興致勃勃付了錢請他看相,結果給我看出來的是——我薄情,我孤克。

當然,那相士說了很多掩飾的話,可說來說去,就那個意思嘛,最後還勸我多讀經修道,行善積德,忠君報主,遲婚為宜。走遠了後,魏棄之安慰鬱悶的我,說方士的話就聽個樂嗬。他說,武王伐紂的時候,占卜也不吉利,可他們還是決定出兵,最後功成,足見這些玄學上的推斷不該見信,錢糧兵力、世情人心以及自己的心意,才該是更可靠的判斷依據。他接著又給我講他自己小時候家裡也請人給他看過相批過命,比我還差——那方士直接說,他親爹親娘是他自己克沒的,他親哥族兄們不待見他是好事,因為他也不利宗族兄弟。他說他為什麼叫棄之啊,因為家裡要表明已經把他這麼個克家族的孩子扔了,好讓他彆來克他們。但是看看現在,他討逆有功,魏家的人誰管他克不克他們棄不棄的?都來和他套近乎。

他說他知道我不薄情,我身上還沒好全的在段仲瑜那受刑留的瘡疤就是證據。他說他不會叫我孤克,我這樣忠義地對待他,他必然也忠義地對待我,哪怕我真的遇到什麼變故,親眷皆棄我而去,他也會一直在,不叫我孤零零地活過一生。

我想,我知道我聽那個昭國人唱楊柳依依時,我為什麼覺得難過了。那麼好的時候,那麼好的人,都不在了。

可能,從一開始就沒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