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老楊(2 / 2)

久雨值新晴 江漁白 4707 字 10個月前

這時候,手裡的電話微微震動,王裕發來的工作微信。他對標書沒有其他修改意見,同時叮囑了一些明天郵件的注意事項。她回複完畢後,也來到廚房門口。楊聞昭已經煎好鯛魚,正在煎牛排。沈鉞則在另一個灶邊煮餃子。

京京給自己找活兒乾,側身進廚房,拿著餐盤和餐具,開始擺餐桌。幾分鐘之後,全部餐食上桌。

沈鉞搓搓手,略過廚師,對京京說,“托你的福,總算可以吃上老楊的一頓飯。上次吃還是春節的時候。”

“還是要謝謝你送來的食材。”京京對著他靦腆一笑。

楊聞昭準備了三種醬汁,分彆配餃子,鯛魚和鮮蝦。身旁倆人閒聊的時候,他拿起蟹鉗開始拆螃蟹。

京京沒有拒絕他放在自己碗裡的蟹肉,夾起後清吃,“味道很鮮呀,完全保留了蟹肉的香甜。”

他又把新拆出來的蟹肉放在紫蘇葉上,鼓勵她試試新吃法,“蘸一點點料汁,味道很棒,嘗嘗。”

沈鉞切著自己盤子裡的牛排,心想自己果然不太知趣。自己以前也沒這麼虐過老楊,老楊反而舉手投足之間都在虐自己。哎,單身的人,在情侶麵前,狗都不如。楊聞昭如果知道他的想法一定會說,確實狗都不如,他們倆對待狗夥伴邊邊和兜兜很好的。

老楊幫京京碗裡放滿蝦仁和蟹肉後,才問沈鉞,今晚不營業呀。

“營業。不過老板有放假的權力。這幾天不想玩兒了。”

“你最近放假有點多。無聊的話,還不如找個班上呢。”言外之意,忙起來就不用往他這裡跑了。

沈鉞咬咬牙,“我馬上三十五,沒有職場願意收留我!”

老楊沒再理會他,扭頭對京京說,他早年踩狗屎運,創業幾年公司賣了好價錢,早財富自由了。

沈鉞辟謠,“當年那筆錢,投了一大堆創投公司,還都沒見成果呢!我現在流動資產還沒老楊多呢。”

“大楊和二楊給他的互聯網行業最前沿信息,摘果子是早晚的事情。”這話,老楊還是對著京京說的。

京京笑著接了話,“這麼聽起來,你們四個人裡隻有楊醫生在賺辛苦錢。”說完,她拍拍他的後背,辛苦楊醫生了。

她夾了隻餃子放老楊碗裡,問沈鉞,“為什麼他是老楊?”

沈鉞說,“在東北,一般稱呼最小的為老。大楊和二楊都是東北人,我是小沈,輪到他總不能叫三楊吧,於是就成了老楊。”

噢,原來又是多數戰勝少數的故事,最小的成了最老的。

楊聞昭接棒揭秘,“最不會唱歌的,成了主唱呢。”

“什麼?”

“樂隊主唱是大楊,他唱歌經常跑調。”

“Yang為啥大楊是主唱呢?”

楊聞昭指了指旁邊埋頭吃餃子的人,“這位小沈不願意。他吉他彈得最好,寧願自己做吉他手,也不願意我們糟蹋吉他。我那會兒還在變聲期,被發配去彈貝斯。二楊是鼓手。大楊雖然唱歌跑調,但是聲音粗糲,很有憤怒搖滾的範兒。”

京京撲哧樂了,“楊聞昭,我算是知道為什麼你的同班同學不願意帶你玩兒了。”十六歲還在變聲期的小孩兒,姐姐哥哥們誰願意帶著小孩兒玩呢。

沈鉞心想,既然老楊已經向女朋友交了底,相信他也不會怪自己透露些青春往事。“是吧。當時我和老楊線下麵基,對他第一印象也是哪來的小孩兒。他說他會吉他。彈了幾個音之後,我決定一定把他納入我們樂隊。不是因為彈得太好,而是彈得那麼爛卻又那麼自信。不過,他在兩年裡長高了二十公分。我們當時都覺得神奇,分明是最矮的,一下子成了第二高。第一高是二楊。大楊墊底。”

“彈得哪有那麼差!”

“我們比試一下,京京做裁判。”

楊聞昭家裡有吉他和貝斯,沈鉞跑去取來,即興彈了一曲。雖然京京沒有記住旋律,但也知道這首即興曲調的份量。

楊聞昭沒有接吉他,而是拿起貝斯,彈了相同的曲調。她聽不出技巧上的區彆,不過可以分辨出感情來,楊醫生的指尖撥動的聲音低沉隱晦,也更迷人。

蹭了一頓飯的沈鉞,吃飽後沒多停留,識趣得起身告彆。

“沈鉞好有才華呀。”後來的客人離開後,京京對著門口感歎了一句。

她喜歡這些在音樂上才華橫溢的人。老天爺哪怕勻一點點音樂天賦給她,她也不會自卑那麼多年。事實是老天爺沒有給她足夠的音樂才華,卻讓她知道自己不會音樂也沒關係的。大楊唱歌跑調依然敢做主唱,老楊吉他彈得稀巴爛也敢彈。有時候,勇氣比才華更可貴。

在楊聞昭吃醋前,她抱著他的胳膊,“老楊更有才華,會吉他,會貝斯,會唱情歌,還會做開顱手術!”

京京把周末買的小狗木雕遞給楊聞昭,“雖然不貴重,不過它們的表情和此刻楊醫生的表情好像呀。”嗯,都是扭著頭,假裝不理人的姿勢。不過楊醫生接過小木狗,雙手把玩起來。

她問會做開顱手術的醫生,“那位可愛的小朋友開始後續治療了麼?”

楊聞昭停下手上動作,頓了頓說,“周一入院,已經開始放療。帶瘤生長,非常遭罪的。之後可能會有並發症,嚴重的話,放療會增加再次出現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放療結束一個月還有八個療程的輔助化療。”

“這麼嚴重?”她以為這位小患者和其他患者一樣,術後再治療然後就可以痊愈了呢。

他點頭,“嗯。中樞神經係統有其特殊性,放療使用的生物堿具有多種神經毒素。”

她舒了長長一口氣,“原來做個身心都健康的人,好艱難啊。”對於在醫院的大多數人來說,是夢想,是奢望。

楊聞昭見自己把話題引向越來越沉重的方向,趕緊補救。他挑選了好的說,“國內外都有帶瘤生長很多年的病例,那些孩子們的生活質量並不差。我們也會在孩子們治療停止後每年做隨訪的。”

他隨後拉上她,散步去,身心健康從飯後百步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