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顧慮 未整理雜稿(1 / 2)

雜集 老老鼠 1642 字 10個月前

一切都應為就業和生產力創造發展服務,不然就是放/屁!!!

正如有失尊嚴的職業會貶低我們一樣,那種建立在我們後來認為是錯誤的思想上的職業也一定使我們感到壓抑。——馬克思語

幾百年前,馬克思寫下《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數百年後,無數後來的人們閱讀著這篇文章。真理是具有實踐性的——這也是為什麼《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思考》被無數次翻閱——它不斷地給人們帶來新的思考。

近日,教育部發文,宣布專業調整。3年調整20%,超過13000個專業,力度空前。與此同時,是疫情放開之後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突出的問題。究竟是學校教的東西有問題,還是市場的選擇出差錯?是現實不給力,還是教育不爭氣?

個人認為,問題糾結的點在於教育,準確點來說,是職業教育的問題。職業規劃,就業指導,應該讓小學生或者中學生去上,而不是讓大學生去學習。先上車後補票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有,微乎其微。

我們第一次選擇職業的時候才十八歲,高考填報的誌願便決定了這我們一生要走的路。並且,一旦踏上這條路,我們大多不再回頭。我們在一無所知的年紀被要求做出影響一生的決定,做出關於職業的選擇。在尚未明晰自己人生意義時,被要求做出自己的人生規劃。

自身短暫而又貧瘠的人生經曆無法為我們提供任何建議,父母親友的閱曆和初初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想象迫使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如此重要的決定。恍然若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隨口說著長大想要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那樣,這是一個經現實標準化理想化的理想。每個人都走在理想的標準化的職業道路上,以金錢和名利為目的地。

當前的職業教育隻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做,做之後的結果是什麼,卻忽略了引導學生為什麼去選擇這個職業的這個過程。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預期”這兩個字。如果從一開始就混日子,中專三加二混幾年,或者花錢上高中,省城大專逃課玩遊戲混兩年,畢業就去賣電腦賣車賣房賣保險,那也無所謂什麼長衫了。可是如果我們認真努力拚搏奮鬥,力爭上遊,結果卻不儘人意時,我們不禁懷疑自己努力的意義是什麼。失落迷茫在所難免。

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高學曆=體麵的工作”,“腦力勞動是優於體力勞動的”,“高分數必須挑好專業”,“一分也不能浪費,專業隻選好不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