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這倒是意料之外了(2 / 2)

老太太就當沒瞧見,自顧自擦著桌子,最疼的小兒子要去乾徭役,她現在瞅大兒子也不順眼了。

“爹,娘,昨個兒睡的可好?”

老太太能不理他,沈伯文可不能失了禮數,還是得都問候一句。

老爺子自然都說好,說著就問大兒子今個兒來這麼早是為著什麼事兒。

“是這樣的,爹。”沈伯文停頓了一下,便把昨天晚上自己思索了一晚上的事兒娓娓道來。

“咱們這邊進了寒冬臘月,還是挺冷的,兒子心想著您二老這身子骨,也受不得凍,正巧前頭在一本書裡看到過一個叫火炕的東西,說起此物,說它是北方的一種床。用土坯或磚石砌成,下有孔道,可生火取暖,在冬天燒火炕,不但上麵暖和,房裡也暖和,炕頭還能搭灶台燒水做飯。”

老爺子還沒說話,老太太放下手裡的抹布,瞥了他一眼,先發話了,“你說的這個東西,我們見過。”

沈伯文還真沒想到,這倒是意料之外了。

老太太說罷,老爺子又道:“還是許多年之前的事了,那會兒你還沒出生,你娘有個表姐嫁到了縣上黃大戶家裡,我跟你娘去參加喜宴的時候,就瞧見了他們家給小兩口屋裡砌的火炕,據說是特意從興安那邊兒請的人。”

說到這兒,老爺子瞧了兒子一眼,“所以你就彆想了,有這個孝敬的心是好的,不過一來咱們縣裡沒人會這門手藝的,二來我們家現在也掏不出這個請人的錢。”

話音剛落,卻聽見沈伯文道:“爹,兒子前頭看的那本書上,似乎是寫了如何砌火炕的。”

“什麼?”

沈老爺子一臉驚訝。

……

從正屋裡出來,沈伯文打算的事情總算是有了個自己想要的結果。

老爺子聽了他所說的火炕的製造方法,自然也懂了兒子把這件事說出來的目的,決定先找幾個親戚和關係近點兒的同伴,在自家房子裡先試一試,若是能行,就讓老二招上幾個靠譜的人,專門在這一片做火炕的活計。

如果順利,家裡欠的那些外債,應該就不是問題了,還能多攢下幾個錢來。

碰上下次徭役,家裡幾兄弟之間也不用因為這件事鬨得都不愉快,影響和睦。

術業有專攻,論起組織能力,沈伯文自認不如沈老爺子,尤其是他還是個穿越過來的人,倒不如把方法貢獻出來交給爹娘,再由他們出麵,不管是組織人手,還是試驗砌炕,都進行的會更加順利些。

走在去私塾的路上時,他還在心裡感歎,幸好在現代的時候,他就喜歡看一些科普類的紀錄片,或者種田文之類的,才會對這些東西有些印象,現在也能算他如今生活的知識儲備了。

不過他在穿越前的本職工作,是個中學語文老師,所以論起最擅長的,還得是教學生讀書。

這也是他病好了之後決定開私塾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得不說,自從穿越後他也掌握了不少技能,就比如自己用火折子生火盆,隻是火盆還是不夠暖和,不得已托三弟在鎮上找了個泥瓦匠,自己畫了個圖,讓他做了個小型的爐子出來,就類似於現代那種蜂窩煤爐子,自從有了這個爐子,學堂裡就暖和多了,學生們也願意主動上學了。

畢竟都是些不大的孩子,先生講的有趣,又不用受凍,還能跟小夥伴們一塊兒,就很高興了。

爐子生好,天色尚早,學生們還沒過來,沈伯文索性拿了本書,在爐子旁的桌子一側坐下,翻看起來,不知不覺就看入了神。

他在剛穿越過來的時候,就分析過自身的處境,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吃不了體力活兒的苦,適合自己的就隻有繼續讀書考科舉。根據原身的記憶,他發覺這個大周朝的科舉製度,應該是類似於明朝時期的科舉製度,相對來說製度都較為完備,也相對公平。

有文獻說:“今天子以文教提衡宇內,枕經藉史,家弦戶誦,蓋彬彬盛矣。”

講的就是科舉製度有多麼的深入人心,影響深遠。

也是因為如此,就算是在桃花村這個一個小村子裡,沈伯文開的私塾,也能收到不少的學生。蓋因大周朝文風鼎盛,就算是平民走卒,也知道讀書認字的重要性,大部分人家,家裡若是有餘錢,都願意送孩子們去認幾個字,就算將來不去參加科舉,去鎮上學點本事,做個夥計,賬房什麼的,也是條好出路了。

而農家子弟若想真正出人頭地,讀書則是唯一的途徑。

隻是按照沈伯文自己如今的水平,想要走科舉這條路,還差得有些遠,雖然記憶中有原主所學的那些四書五經的知識,但畢竟不是自己學到的,想要將他們融會貫通,靈活運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