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個題話外,筆者認為我們在繼承傳統的時候也不該全然僵化地按部就班,應該與時代結合有所發展。時至今日西方某些國家還在用宗教觀念對民眾個人選擇說三道四,放在當代就顯得格外不合時宜且可笑了。)
具體說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體現,就是三教合流。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們的正統思想,它曾成功輻射了整個東亞文化圈,但更加外圍的世界對於我們的了解,其實很多時候也是來自中國哲學意味最濃厚的道家思想。據統計《道德經》是全球被翻譯的語言數量最多的著作之一,國外但凡對東方哲學感興趣的幾乎都饒不開這本僅五千言的巨著。當然外界了解我們的途徑也包括被我們吸收改良後的佛教思想,國外博物館熱衷於收藏的中國藏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國佛教文化相關的藏品,雖然佛教並不是起源於中國的宗教,但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三教的相互滲透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生活的重要進程。在近代,三教合流已經是文化界的主旋律,彙聚成了國學的主要內容。要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故事就無法把儒釋道單獨分開。例如許多儒教官方祭祀的神明以及民間泛神與道教神祇之間或出同源,如昊天上帝與玉皇大帝,五帝與五方天帝;或互有你我,如火神祝融和火德真君,水神共工與水德星君。因此筆者在這個故事創作中將他們融合到了一個神話世界之中。
大眾往往更習慣通過通俗的故事去了解思想文化的精神內核。我們自己往往也是通過通俗故事的啟蒙漸漸愛上傳統文化的。而最我們本土最豐富也最有開發潛力的神話故事資源自然來自道教神話。
道教是基於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吸取了陰陽五行說、養生術、內丹心法、符咒法、風水占卜、民間巫祝等民間信仰形成的本土宗教,充分吸納了各種中國古典民間神話。道教和道家自然並不是一回事,但是他們在某些層麵享有共同的思想根基。比起深邃淡泊的道家思想,道教神話故事是一個講故事很好的載體。
在因此這個故事主要圍繞道教神話的視角展開,但是依然有明顯的三教合流的印記。筆者力求將那個虛無縹緲的神話世界儘可能詳實地呈現給讀者:除了人物,神獸,環境,建築,服飾,陳設,裝飾等設定儘量有跡可循,還參考林地、高原、河穀、島嶼等生境,為神話世界中的不同地域構建了一套神秘獨特的生態係統。隻為讓這個異想世界除了有生動放飛的想象力,還具有一定的邏輯合理性。
但在這個故事的創作中筆者真正看重的是道教的文化屬性而非宗教屬性,故而故事中隻會出現老子的神格化身太上老君,而不會出現三清。筆者不推崇其唯心理論,而是希望通過借用道教神話的故事性帶大家去探究道家思想,進而貫通三教合流,乃至進一步燃起了解中華傳統曆史文化的興趣,讓外部的人也能透過故事一窺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內核。作為一個通俗故事它包含不了太深刻的見地,但或許能成為拋磚引玉的引子。
在具體創作手法上,這個故事的走向會以現代為出發點,而後以充滿異想的神話世界展開,最後逐漸與武周時期的傳奇故事接駁,後麵二者深入交融,呈現我們過去精神世界和社會風貌,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書中會涉及不少曆史人物故事。筆者在涉及到當時曆史的背景環境、建築、傳統服飾和相關文獻等內容時,會力求做到儘量吻合曆史麵貌。除了希望帶給大家對大唐盛世以身臨其境之感,為的就是當大家看完故事進而去探究這段曆史時,能發現某種契合,而不會因為麵目全非的虛構造成先入為主的紊亂。
道教是大唐國教,一直推崇佛教的武則天晚年也篤信道教。筆者希望故事中的神話世界與想象中的大唐世界能成功相容,進而讓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與中國曆史文化能交相輝映。更想以此勸退一些沒有曆史人文審美、急功近利的魔改編劇。
要讓神話與某段曆史背景在故事中有機結合而不發生扭曲,如何確保故事發展具備邏輯性和時代特點便成為最讓筆者頭疼的事情。為了確保故事的合理性,筆者也一直注意儘量避免故事情節與曆史背景發生衝突,並儘量扣合當時重大曆史事件的發展進程,也儘量避免在虛構的過程中改變了曆史人物的底色。這無疑會給後麵的寫作框上了曆史架構的重重限製,加大了考據的難度,也為想象力的發散套上了緊箍咒。但無形中也會為虛構的神話故事增加更多曆史代入感。然而筆者非史學科班出身,儘管已經儘力查閱能找到的相關史料,但依然難免出現錯漏,誠懇歡迎大家批評指證。為了情節推進,筆者不得不在不影響整體進程的前提下,對個彆事件在時間線上做了一定的虛構調整,(比如前移了酷吏終結的時間,以表達筆者對此所持的否定態度。)這也是一種不得已的妥協。所幸絕大多數情況筆者最終都還是能找到一種能夠說服自己的呈現方式去闡述這個故事而不擾亂當時的曆史事件進程,希望最終也能說服讀者。但無論如何與曆史扣合,這畢竟也隻是摻雜了筆者太多想象的“夢”中的“曆史”,絕非曆史真相,不可混為一談。
最後交代一下創作這個故事的一些現實背景。
這個故事創作於疫情期間。每天不斷的壞消息挑戰著每個人的心理承受力。但所幸也有了更多時間投入人文、曆史、音樂、服飾、香氛、美食、舞蹈等筆者感興趣的內容的懷抱,所以這些疫情期間陪伴過筆者的內容也會在故事中有所體現。此外,自然之美也給了筆者很大的治愈。那個時期很難真正走到外麵親近自然,卻讓我們越發渴望自然的撫慰。除了重新翻看了很多自然紀錄片,許多博物科普作者、動植物保護學者、自然攝影師、園藝愛好者,都更鮮活地在這段陰暗的時期照亮了我們的生活。筆者一直對歐美極端環保主義的教條行事嗤之以鼻,但對我們真正的自然工作者懷有崇高敬意。因此這個故事主人公在現代現實世界的職業背景被設置為一個動保科研工作者。
儘管我對故事中出現的動植物做了儘可能的學習了解和查證,不想因為草率冒犯了這個領域兢兢業業的研究學者和一線滿懷熱情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者,但許多專業知識對於一個非專業的人還是非常困難,隻能觸及皮毛。我儘量在描述現實世界的動植物的時候嘗試用相對科學嚴謹的方式去描述其生物學特征,包括在神話世界中出現的神奇動植物也試圖儘量通過生物形態學方麵的描述讓大家更生動形象地構建出各自腦海中的神奇生物,希望能進一步燃起大家關注自然的熱情。但是非生物學科班出生實在困難重重,必定會有很多地方出現錯誤,希望大家及時指證,不勝感激。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這個故事一以貫之的重要線索,希望以此喚起大家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和對芸芸眾生的悲憫憐愛,同時向所有為生態環境保護做出貢獻的人致敬!我們在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上走過不少彎路,(筆者含淚寫下了以斑鱉與白鱘為原形的故事,並讓它們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了永生。)每個國家在發展階段都無法避免這些問題,但因為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科學嚴謹、認真負責以及滿腔赤誠,我們的生態文明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們國家現在也在切實地朝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邁進,不論中和降低碳排放、發展清潔能源、飛播造林和生態多樣化保護上麵,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成就到本書結篇會有展現。
這個故事成型之後筆者原先並不想那麼快讓他問世,因為在方方麵麵筆者都還需要沉澱。但是2020年因為身體原因,筆者感到了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除了個體的生老病死、世態冷暖、聚散離合、躊躇無奈等諸多無常,外麵疫情的雙重擠壓也讓筆者有了很多外向的思索:曆史與未來、傳統與變革、人文與自然、個人與群體、弱勢與主流以及跨文化的交流與衝突等等。種種機緣變化也讓筆者有了把這些看似空洞卻現實的問題放到故事中的具體支點,有了更強烈的表達輸出意願。
另外,2020年底國人同時拍攝上映了兩部關於某東瀛的玄幻題材電影。令筆者頗為不解的是,我們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這類題材,為什麼大家卻都砸重金一窩蜂地跑去改編一東洋神話題材電影?在沒有傳統文化根基的好萊塢這可以理解,但在中國這令人難以接受!
每當我看到《指環王》三部曲的時候,我都在想如果有人能像魔戒主創團隊那樣,既能夠獲得充足的預算和大量的技術支持,又能尊重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用心地改編創作,把《封神演義》賦予更多符合當代價值觀的精神內核搬上大銀幕,那一定不會比《指環王》三部曲遜色。
中國的傳統神話一直在民間深深紮根並不斷發展演化,有著無比豐沃的土壤。但現在大家顯然更熱衷於架空和魔改,將國外垂涎不已文化瑰寶棄之一旁,覺得費力不討好,但卻很難在大範圍內形成新的文化認同。這些單薄的文化創作自娛自樂尚可,但於文化傳播終非正途。
進入進入新世紀中國出人意料地在科幻領域先聲奪人向世界展現了我們放眼未來的心氣,說明我們的當代文化不乏創新的勇氣。然而除了創新,文化自信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定性,當全球都風行3D電腦動畫時宮崎駿依然恪守更符合東方美學的2D線描創作而大獲成功,而宮崎駿本人卻一直深受上世紀中國動畫的啟發。而當現在我們上映的改編自傳統神話故事的動畫中卻出現了蒸汽朋克時,我們的文化創新是否進入了歧途?作為創作者我們有責任把目光重新聚焦到一些更能喚起民族共同文化認同感的東西上麵。
架空並不等於憑空臆造,這也是創作需要合理性支撐的重要原因。能喚起大眾認同感的創作不論看起來多麼玄幻通俗都需要紮根於實實在在的人文土壤。追本溯源的人文思考、活在當下的感受視角和放眼未來的人性關懷,是許多作品得以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儘管筆者根基淺薄,絕做不到上述幾點,但這是筆者希望能努力與之靠攏的方向,也是文化傳承的正途。
說回這個故事本身,即便作為一個與文學無關的普通故事創作者,筆者覺得自己文筆還需精進,除了詩歌創作和改編比較滿意,在寫作過程中常常感還需提煉。但想到此刻最真切的感受以後也未必還能再鮮活地還原,也就暫且拋開各種顧慮先行動筆。在保證自己的創作儘量真誠的同時,也做好心理準備坦然接受必然會遇到的各種批評和遺憾吧。
人類意識的覺醒是一切神話誕生的開始,神話的誕生昭示著文明最初的到來;我們本身既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也是所有問題的答案。但願這個故事可以帶給您一段奇妙的旅程,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