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楊將軍,你可真是好本事!……(2 / 2)

元貞側首,和看過來的楊變對了個眼神。

“秦台諫,你先停停,難道現在不該是追究為何發生會這等事,發生此事時負責巡守的禁軍在哪兒,怎麼總抓著一個妓子說事?”

“難道此事與元貞帝姬無關?不是因為帝姬處事高調,何至於引來妓子效仿,釀出這場禍事?臣早勸諫過官家,皇女當謹言慎行,恪守女德……”

“你們……”

馬安福垂首走進去,打斷了裡麵的說話聲。

元貞緊隨其後。

“爹爹!”

“圓圓!”

穿著深藍色常服裸著發髻的宣仁帝,顯然是被人突然請過來的。見到元貞,他明顯鬆了口氣,招手道:“快,過來給朕看看,可是傷到了哪兒?”

元貞走到近前,徑自半垂著臉,也不說話。

宣仁帝看女兒——

雖披著披風,但難掩狼狽之色,發髻亂了,腳下的鞋也不對,一看就是民間之物。再看看手,上麵還有些臟汙和蹭傷。

“還有哪兒傷著了?”

“女兒無事,幸虧當時遇見了楊將軍……”

宣仁帝安撫地拍了拍她的手,讓內侍搬來一張椅子,見元貞坐下後,方轉頭看向下方。

元貞的目光也隨著他一同看向下方。

年紀老邁但八麵玲瓏的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呂高逸,尚書左丞王長旭,尚書右丞陳誌業,中書舍人劉承載,三司之度支司副使宋綸,以及樞密院使李覺,副使權中青。

還有若乾她並不認識的官員,但看他們的站位,應是言官。

除過言官,在場這些人俱是大昊的執政官,說是朝廷梁柱也不為過。他們或是淡定自若,或是冷眼旁觀,但無一例外都是從容有度,自帶穩重氣場。

這是大昊文官一貫的氣質。

場中除過楊變,隻有兩人是武官。

一個便是權中青,他一張黝黑四方臉,濃眉虎目,相貌威嚴,眉心有深深的川字紋。身形高大粗壯,卻因為有些瘦,有些瘦骨嶙峋之感,但這並不影響他的氣勢。

另一人便是步軍司副都指揮使褚修永,三衙除殿前司,另外兩衙非戰時不設長官,副都指揮使便是最高長官。

隻是此人並不與權中青或楊變站在一處,也不與文官站在一起,獨立在一側,容易讓人忽視。

方才在殿外,元貞隻聽得殿中言官爭吵不休,其他人倒不見說話,那這些相公們是來乾什麼的?

來福寧殿一路上,元貞都在想這事,現在心中已經隱隱有了答案。

……

“秦愛卿方才那話,朕聽著不太順耳,都知道民間百姓喜歡效仿大內以及那些官員勳貴之家,難道就因為百姓喜歡效仿,所有人便閉門不出,不能穿衣不能配飾?”

姓秦的諫議大夫忙說:“臣並非此意……”

宣仁帝打斷他:“天災人禍本非人願,不想想如何善後安撫受傷百姓,反倒在此追究是誰之責。是元貞之責?她不過在皇家筵宴上戴了件首飾,她怎知那妓子會效仿?還是那楊變之責?”

他指向楊變。

“事發之時他在當場,也是儘力救援百姓,還救下了元貞。諸位相公、棟梁、愛卿們,大晚上的叩開宮門,不議朝事,倒在此為了點小事各種爭執,你們讓朕說些什麼才好?”

宣仁帝說得甚是痛心疾首,驚得一眾大臣哪敢再言,皆是一鞠到底。

“官家勿要動怒……”

“官家顧念龍體……”

這時,一旁的元貞也掩麵抽泣起來:“爹爹,女兒差點以為再也見不著你了,你不知當時那情形實在太嚇人,莫名其妙那燈架便塌了,人群仿佛瘋了似的,又是驚叫又是亂擠……”

她哭得聲音極小,又挺直了脊背佯裝堅強,顯然是在夜市受了驚,回來又怵了這些夜半叩開宮門沒事找事的大臣們。

宣仁帝心中怒火蹭蹭往上冒,溫聲安撫她:“彆害怕,我讓劉儉先送你回去,再宣了禦醫來瞧瞧,你喝了安神湯,先睡上一覺。”

元貞擦了擦眼淚,乖巧地站了起來,任劉儉扶著往外走。

走到一半,她突然停下腳步:“還是不讓劉都知送了,留他在爹爹身邊服侍吧,女兒自己回去便是。”

顯然她是顧忌此處還有這麼多大臣,怕有用上劉儉的時候。

女兒無故受驚,又被人當麵申斥,卻還如此體貼細心,宣仁帝感慨之餘,看下麵的人更是不耐。

待元貞下去後,他蹙眉揮手道:“諸位愛卿方才在此爭論了半天,也沒爭論出所以然。時候也不早了,明日還有早朝,諸位愛卿都先回去吧,善後之事交給步軍司和上京府衙便是。”

官家這般態度,一眾大臣隻能行禮後告退。

.

楊變悶聲與義父一同往外走。

出了福寧殿,瞧見不遠處廊廡下站著一個人,正好這時權中青正在與其他人寒暄,他往後撤了兩步,繞開眾人視線走了過去。

一個在前麵走,一個在後麵跟。

走出一段,見避開了其他人的視線,元貞停住腳步,轉身冷笑道:“楊將軍,你可真是好本事!”

瓊林苑那隻知她去了夜市,卻不知當時場麵,所以不可能知道那名妓效仿之事。

大內能這麼快知道,那諫議大夫申斥得仿佛親眼所見,顯然有在場之人告訴他其中細節。

那麼是誰說的?

設下此局的人不會提,如此大費周章就為了設計一個楊變,明擺著拉她下水,父皇為了袒護她,必然也會對楊變‘失職’視而不見,拉她下水等於這一番白設計了。

那又是誰?

拉她下水,且對己有好處?

隻有權家!

權中青為了給義子脫責,因不知權楊二人在另一頭求她出麵說情的事情,於是便準備了個言官拉她下水,禍水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