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朱樉指正:“爹,張居正是萬曆朝的。”
朱元璋恨鐵不成鋼地白他一眼,還沒說話就聽朱棣插嘴:“二哥,爹沒說錯,你沒算算那張居正多大?他輔佐的萬曆是幼帝,說明那隆慶龍椅都還沒坐熱就歸天了!那張居正肯定是嘉靖朝生人嘛。”
朱棣自打知道自己的後人將要小宗入及大宗,尤其那沒用的萬曆是自己的子孫後人,就各處留心,生怕爹想起來他這個祖宗給他一頓打,因此早已通過林菱的隻言片語推斷出了張居正的大致年歲。
朱元璋這才重重地哼了一聲。
那嘉靖既然不是明君,憑什麼得能臣還有糧種?
朱標一眼就知道自己老爹在想什麼,於是角度奇特地寬慰道:“爹,好歹也是我大明的皇帝,這運道也是大明的運道。”
那嘉靖也不知曉是老四的後人還是他的後人,但不管是誰,都是大明皇帝,這運道給了他便是給大明續命,總比給那什麼清朝好些。
朱元璋也想到了這一節,竟然真的被朱標的話撫慰了,彆彆扭扭地接受了那嘉靖鱉孫,甚至還嫌棄他運氣不夠好,沒生出個能為大明續命兩百年的兒子來。
而萬曆朝,張居正眼眸瞬時一亮。
原來那玉米就是番麥!
他自然知曉,戚繼光在浙江練兵時就在山地種了一-大片番麥田,他種那麼多……主要是用番麥來喂馬。是的,在明朝,玉米傳入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更沒能大麵積種植,主要是作為給牛馬吃的草料而小範圍種植。
不過……張居正微微皺眉。據他所知,番麥雖耐儲存,不易壞,但實在不好吃啊!
張居正幼時家境也不算富裕,家中養不起馬,但是他家隔壁就是遼王府,遼王養了不少駿馬,遼王的馬兒都養了一副刁嘴,連馬兒都更愛吃豆料,不愛吃番麥。而遼王府的田地裡也僅有邊角種上幾顆番麥,佃農都說,這番麥食之比不上芡實。
很快,張居正就想明白了,他們這時候的番麥想來沒有經過後世那般的“優中選優”,因此不如後世的好吃,隻怕產量也不及後世!而種慣了五穀、田地有限且賦稅繁重的農人,誰願意冒險大麵積種植一個外來的糧種?若是顆粒無收,全家都要餓死。
沒有人願意冒這樣的風險,而大明的官府也沒有人意識這東西的好處,故而林姑娘才會說,雖明朝傳入,卻到了清朝,番麥才成了活人無數的糧食,也就是說,約莫花了百年的時間,這番麥才被百姓接納。
張居正微微陷入沉思。
要怎麼讓老百姓願意種番麥呢?
清朝,康熙年間。
“玉米?”在康熙朝,玉米也還沒廣泛種植,但玉米一直是外朝的貢物,比如李氏朝鮮,除了高麗布和海帶,最愛貢的便是曬乾的玉米,康熙都不惜得接見李朝鮮的使臣。
他們給點破布海帶玉米粒,朕卻要賞賜絲綢茶葉與瓷器,朕虧大發了!而且南明小朝廷還未覆滅、鄭成功退守苔灣時,李朝鮮也曾生出反清之心,還想和南明裡應外合,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
螳臂當車!
而這玉米,在康熙年間也還不受重視,災年時民間有人食用,但不論是南方北方,正常時候都更願意種植水稻與麥子、高粱,這幾樣才是百姓眼中的“正經”糧食。
康熙還有點不相信:“這玉米竟有大好處不成?”
林菱說著已經沿著後門的小石板路走到了通往自家後山的那一片田地,她走上了鬆軟窄小的田埂,一邊走還一邊說:
【看,這一-大片都是我家的地,左邊這三分之二的田都送給鄰居種了,我爺爺年紀大了顧不過來,荒了也是白荒了,不如給鄰居種。右邊靠近水渠、有一顆大木瓜樹的就是我爺爺種的菜園子,你們看,這就是我家的玉米呀,都已經結玉米了,但還沒熟,等下個月八月了才可以摘。你們看,我爺爺種得還挺好呢,個頭大吧!】
林菱跳下田埂,不顧古代人對“把田送給彆人種”的暈眩與不解,直接將手機對準了還掛在玉米杆子上的大玉米,還拿自己的胳膊來作對比:“這個最大,有我胳膊大!”
明清兩朝已傳入了玉米的時空,看著那被青黃-色的表皮包裹著的碩大玉米,又一陣暈眩。
明朝,正在爬山找草藥的李時珍被石頭拌了一腳,摔倒在地,他坐在地上,呆呆地望著天上,這是玉蜀黍?
胳膊大的玉蜀黍?
怎會有如此巨大的玉蜀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