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茂看著手中的本子,歎息一口氣,似乎是在追憶著過去的事情,良久,方道:“這首歌,其實既是校歌,又是求是會的會歌。因為這首歌的作詞馬一浮大師,本身就是求是會的成員。”
張超道:“難道校歌裡還有什麼暗語?”
陳德茂點了點頭:“當時新文化運動過去幾十年了,其他大學校歌都是用白話文寫的,為何偏偏我們Z大,用文言文寫呢?而且這篇文言文,典故非常多,即便是人文高年紀學生,一大半的典故也都是不知道出處的。因為隻有用文言文寫,才能更好地求是會的精神隱藏在校歌中,鼓勵求是會的成員。”
張超不明白地搖了搖頭。
陳德茂指著本子,逐句解釋道:“第一句,大不自多,海納江河。這句話,按照校歌理解,自然指學生要胸懷廣闊,包容萬物的精神。但按著求是會的解釋,什麼東西大到能‘海納江河’?就是道,貫徹宇宙萬物的道,也就是《道德經》裡的‘道’。”
張超和陳蓉看了眼,都點了點頭,這樣說確實也有幾分道理。
陳德茂繼續道:“第二句,惟學無際,際於天地。這話表麵理解,自然是鼓勵學生,學海無涯的意思了。但如果仔細一想,既然‘惟學無際’,既然學習沒有邊際,那為什麼又要加上‘際於天地’?這不但重複,而且矛盾。天地也是邊際呀!其實這話按照求是會的解釋,學習是有極限的,通過學習,不能悟得最高深的‘道’,隻能掌握‘器’,也就是工具的意思。為什麼說學習隻是個工具,而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大道’呢?後麵兩句就是解釋。”
“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這句就是進一步闡明上麵兩句的觀點,學習隻能掌握事物的規律,能夠利用事物,也就是所謂的‘器’。而真正意義上的‘道’,光靠學習是沒用的,要靠悟。”
張超和陳蓉都深深吸了一口氣,原來校歌還有這解釋。
陳德茂繼續著:“禮主彆異兮,樂主和同;知其不二兮,爾聽斯聰。這兩句,按照大家的解釋,意思是禮製能區分人的等級,鼓樂能讓大家感到和睦;禮樂是一體的,明白這一點,才會更懂事理。這個解釋初看沒問題,讀書人,都懂禮樂製度。但你要想到啊,校歌是接近40年代寫的,那時,新文化運動都過去幾十年了,大學生非常反感封建的禮教製度。而封建禮教製度,最核心的就是周天子提出來的禮樂製度。那為什麼校歌裡,還要推崇禮樂製度,更讓學生去懂得禮樂製度呢?因為這句話,暗含了求是會的精神。禮是區分人等級的不同,樂是讓人和睦相處,歸根結底,禮主異,樂主同。恰好分彆對應了宇宙的陰陽,借此比喻宇宙陰陽五行的‘大道’。”
“接下來一句,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成均的意思你們應該也知道,就是大學。這句話合起來就是,浙江的沿海地區有座國家大學。但隻要細想一下,這句非常不妥。Z大在杭州,杭州雖說有個杭州灣跨海大橋,但杭州灣已經不算老杭州的範圍了。無論從地圖,還是當時人的認識,杭州都是在浙北,而不是浙濱。為什麼這句話不說,國有成均,在浙之北呢?而偏偏說成‘在浙之濱’。因為這裡有個隱藏意思,當時抗日戰爭爆發,浙大已經西遷,大部分求是會成員都隨學校西遷,但仍有部分校友,留在了浙江,暗中保護當地人文並積極組織抗日。當時,西湖邊上有座挺有名的茶樓,叫浙濱茶樓,是留浙求是會成員的秘密聚會地點。校歌是為了紀念留守成員的精神,所以特意加上‘在浙之濱’。可惜,解放後西湖改造中,那座茶樓也被拆掉了。否則,現在去看,一定可以追憶那些先烈的精神風貌。”
張超和陳蓉聽到這從未有過的解釋,居然還有個“浙濱茶樓”,難怪不叫在浙之北,而叫在浙之濱,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陳德茂繼續介紹:“下一句,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這句話一般認為是校歌裡最好理解的,本來我們校訓就是‘求是’,這句話意思自然說,求是的本質,就是求真。但仔細一想,其實這兩句話是重複了。什麼叫求‘是’,《說文》中解釋,‘是’的意思即‘真諦’,和‘真’一模一樣。就算工科學生,也明白,‘求是’的意思就是追求真理,根本無需對‘求是’進行解釋。馬一浮先生是一代國學大師,校歌中用了許多生僻的典故,其他學生不懂的典故,他沒解釋,反而要對這句最簡單的話,解釋一遍?那就太低估馬老師的國學造詣了!
為什麼後一句要重複解釋一遍‘實啟爾求真’?校歌不同於文章,最簡潔才好,前後兩句同個意思,不是很累贅嗎?關鍵的隱藏意思,就在後一句的‘真’字上了,什麼叫‘真’,既然這是文言文寫作的,真的意思,自然不是白話文中的解釋。《說文》裡麵解釋,‘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是指神仙的一種說法。所以古代的道士,才叫真人,還有全真教,都是同個意思。也就是說,到達‘真’的境界,其實就是達到了宇宙‘大道’的境界。所以,這整句話的意思是,求是會的成員呐,你們要追求的,是宇宙大道啊!”
“再下一句,習坎示教,始見經綸。習坎是個典故,比喻流水。整句表麵意思是,要像流水那樣,孜孜不倦地教育學習,才能掌握書本中的真正知識。不過按照求是會的理解,習坎是分開來解釋的。習,指學習。坎,八卦中的水。為什麼要學習八卦呢?這自然是對求是會的成員說的。”
“再下一句就簡單了,無曰己是,無曰遂真。因為求是會是個秘密組織,這話的意思,就是,不要說自己是求是會的,不要告訴彆人追求的是‘真’。就是要求是會成員對外界保密。”
“下一句,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開物前民。這句話意思,自然指大學生要創新,要變革,Z大學生要成為國人創新變革的先導者。但按求是會的解釋,這句另有所指。其中後兩句,指了三個人名字。何以新,陸開物,陳前民。這三人都是留杭求是會的骨乾,也為抗日和保衛故土做出了傑出貢獻。何以新,就是著名教育家何燮侯,他還當過北大校長,當時住餘杭,何以新是他那時報刊上發表文章的筆名。陸開物和陳前民,是兩位校友,分彆是寧波和台州的鄉紳,兩位為求是會的研究和行動提供了很多資金和人力上的支持。這兩位並沒有學術上的貢獻,所以後人並不知道名字。”
“接著的一句,嗟爾髦士,尚其有聞。是對求是會成員說的,你們求是會中的青年才俊啊,要記住這些人。因為當時Z大西遷,求是會的年輕成員,並不了解浙江地區的情況,甚至不認識這些前輩。所以暗喻他們身在他鄉,也要對同誌,心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