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講到張角因為弟子向官府告密,為了不使計劃破滅而斬唐周祭旗起義,張角在青州起義,殺官奪權,城中百姓不思抵抗反而幫其開城門,轉而為賊。一時之間青州大部分落入黃巾軍中,那些還來不及返回根據地的叛軍首領在途中聽說張角起義,紛紛效仿張角,聚集途中黃巾信徒,揭竿起義,斬木為兵,翻出黃巾,戴於頭頂從良民轉型為黃巾叛賊,一時之間中原各地,城縣之中,山林之地都出現許多“黃巾軍”殺燒搶掠,無所不作。
故此漢帝十分恐慌,在黃巾亂始,漢帝不將此等小小亂軍放在眼裡,自持漢軍神威,卻忘了漢軍在百餘年的養尊處優之下,哪裡還有百年之前漢武大帝麾下北據匈奴的大漢神軍!派去奸賊的漢軍一敗再敗,發展到最後,不少漢並臨戰倒戈,不少縣令、太守自開城門隻求保命,最後漢帝終是害怕起來。自幼養尊處優的漢帝,哪裡見過此等戰爭,終日惶惶唯恐黃巾軍攻破洛陽,哭倒在“十常侍”張讓懷中。
張讓雖是太監,唯善弄權,可見到對其全心信任,又是他一手帶大的,漢帝如此恐慌,仍是心生不忍,不在打壓朝臣,對漢帝舉薦盧植和皇甫嵩等人。可其又懼那些朝臣兵權掌握之後,將他十人誅殺,又對漢帝建議,可再張貼皇榜,號召天下有誌之士共舉討賊。還想到那些個有誌之士莫不是對他們“十常侍”恨之入骨,就想推薦一個站在他們一方的手握兵權的人。這時他們便想起了遠在西涼的董卓,早在董卓為除掉前西涼太守而向他們行賄時,便打上他們“十常侍”的記號,所以他們又推薦了董卓。
對張讓等人言聽計從的漢帝自然是遵從了張讓等人的建議,他下旨讓盧植等人領兵出征,下榜號召天下有誌之士共討叛軍,最後又下了一的密令給董卓。而遠在西涼的董卓接到聖旨,卻沒有立刻遵令,而是召來剛成為他愛婿不久的李儒,將皇帝的旨意告訴了他。
“嶽父大人,皇上這道旨意我們必須遵,否則就成了抗旨欺君了。”李儒沉思了一會,對董卓說道。
“可是這一遵旨行事,那我們多年的努力可不就白費了嗎?我們用了十五年的時間才將整個西涼控製住,此時離開對我們可是大大的不利,誰知道黃巾賊要打多久?”拿著聖旨董卓恨恨地說。為了控製西涼他設計殺了華勝,做了多少齷齪事,為了不讓子悅知道。他讓子悅出征,九死一生,才得到此時完完整整的西涼,政權在握,現在在西涼,他——西涼太守董卓就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他的話誰敢不從?可是他的根甚不穩是事實,何況西涼這種時時得麵對外族侵擾的地方,他一帶兵離開,這個西涼會變成這樣,誰也說不清。
“嶽父大人,這遵旨可是有遵旨的技巧的,不可以抗旨不遵同時又不能將我西涼大軍的精銳帶走。嶽父大人可帶走西涼舊兵。”李儒眼中閃著精光。那些的西涼舊兵就是董卓聽了華雄的建議淘汰出來的重慘老幼,讓他們自成一營,在西涼地界裡開墾良田。可在荒蕪的西涼哪有那麼多良田讓他們開墾,這些人到最後還不是董卓用糧用錢養著。李儒早就覺得那些的舊兵是拖累西涼更加強盛的負擔,他很早就想除掉他們卻沒有合適的機會,現在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
“帶那些殘兵廢物上戰場?”董卓眼神犀利地看著李儒,“你想讓本官死在戰場嗎?”
李儒大驚,隨即又變得自信,“不是儒看輕大人,以嶽父大人的本事,再加上嶽父大人的親兵護著,黃巾賊那些烏合之眾哪裡是嶽父大人的對手?而且儒要將殘兵送給黃巾賊殺,此事可不能讓子悅知道,所以子悅和他的盤龍軍是要隨大人一起去中原的。”
“沒錯。”董卓想到他那英勇卻又善良的子悅,他的子悅是不會讓他們那些個廢物去送死的,這些臟事破事可不能讓子悅知道。“讓子悅和我一起出征,不是讓他更快知道?這些齷齪事不能讓子悅知道。”
“所以要讓子悅先行出發,讓他先去中原,中原地大物博,人傑地靈,讓子悅去見識見識,為我們日後入主中原提供一個契機,告訴子悅,我們為什麼不能得到美麗富饒的中原,卻得到偏僻貧瘠的西涼。”
“讓子悅...一個人去中原?”董卓不舍了,讓他心尖尖上的子悅一個人去中原,去那個美好的、富饒的、充滿誘惑力的地方,如果...如果那裡有了什麼事....什麼人讓他的子悅不願回到他的身邊時,他該怎麼辦?光是想想他便覺得....痛苦,痛苦得想毀滅一切。
“沒錯,讓他帶兩千人馬,裝作應召討賊的有識之士,離開西涼,與子悅定下一年之約,讓子悅一年之後回西涼。”
“文優,你怎麼能確定子悅一定會回來?如果...在中原有什麼...讓子悅不願回來....那...”
“不會的。”李儒說得很肯定,他很自信華雄不會,“子悅一定會回來的,無論中原有什麼在牽絆他,也比不上西涼對他的牽絆,這裡有他的母親、兒子,還有我們,對子悅情深意重的我們。子悅是個重情義的君子,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子悅一定會遵守約定,會西涼的。”
像是被李儒的自信所感染,董卓也不再慌亂,他沉穩地笑了,他說:“是啊!西涼有我們,他一定會回來的。”
而此時咱們的主角華寶寶在做什麼呢?哈!他正抱著自己四歲的兒子,在幾家院子中那棵百年槐樹下,叫兒子讀書。四歲小華寶寶可能因為母親的基因不好,他不向他的父親一樣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