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四部小說終於寫完了呀,這部可以算是曆儘千辛、幾經波折、好幾次幾乎夭折的文總算是熬到了頭,見了天日,可算不容易。
剛寫完《琢玉賦》的時候還一直沉浸在結尾溫馨的氛圍中,那段時間接近我讀書年代的尾聲(隔年3月就開始工作了),不知為什麼靈感特彆多,寫作感也十分濃厚,於是就有了《於飛調》的大綱。
隻是當時因為很多這樣那樣的事情沒有動筆,《於》稍稍開了個頭就沒了下文,就此耽擱下來。中間雖然也斷斷續續碼了點字,卻始終不成大氣,直到剛剛過去的9月中旬寫完,可以說是經曆了一年零九個月的創作過程,漫長地我都難耐了呀……
我一直是台灣言情小說家於晴的忠實讀者,且不說她早期的作品,中期及以後的小說一向是我推崇的,她的風格我很喜歡,平淡、真實、卻不乏溫馨和睿智。她的文風也許並不華麗,但通篇讀下來卻非常觸動人心。至少我幾乎能被她的每一本書打動,比如說《家佛請進門》,幾乎讀一遍哭一遍;《有女舜華》,看一回笑一回。
作為一個作家來說,被讀者認可並推崇,能讓他們被自己所訴說的故事感染,或喜或悲,無疑是最最欣慰的事情。於晴做到了,在古言小說界自成一體。印象中的言情小說,有很長時間都被人當做是無聊時的消遣,並沒有真正(教育)意義的讀物。如今很多作品能如此深入人心,讓古言作者很受鼓勵。
我沒有那麼大的心,隻想寫自己想寫的故事,表達一個意思,發泄一段感情。有人說之所以那麼多女孩喜歡讀小說,是因為裡麵有現實中沒有的東西,不切實際,卻讓每個女孩子都很心動、沉醉。我被人說過,不要寫那樣虛幻的東西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反倒害了自己。我的觀點是,現實已經很無奈了,為什麼不能嘗試在小說中體會那些內心很渴望的東西呢?所以自《觀雲吟》以後,再沒寫過悲劇,以後也不會寫,努力做好親媽。
非常非常感謝那些一直以來追文的朋友,不遺餘力地留言打分,我真的很受鼓舞,在幾次想要放棄的時候堅持了下來。記得好幾次想要賴掉,看見豆子在文下的留言,還有玥玥在□□上的留言,我居然就奇跡般充滿力量,抖擻了起來。
開第一個坑的時候,拉了很多同學、朋友來捧場,想不到一路走來開到了第四個坑,眼見就要填平了,回頭看看陪我走過的居然都不是當初我特意找來的身邊認識的人。時隔一年多才開《於》這個坑,本來以為沒人會來看,居然老讀者們一個個都又回來了,我感動地無以複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