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水平 越是容易溝通交流。……(1 / 2)

當事物的兩麵性放在眼前,生物群體在采取決策的時候,應該是會呈現不同的片麵,個體的性格擺放在合適的位置,會有利益的獲得體現出來。比如較為凶悍的人,可以在爭吵中獲得勝利,顯而易見的勝利放在眼前的時候,就是很多人都能一下子理解的“短期利益”。

我在塑造這些小的點論的時候,其實有些猶豫,因為這些點論太細小了,以至於不是一個完整的大輪廓,大輪廓放在眼前的時候,分點記敘的感覺,跟點論拿在手裡,卻不知道輪廓走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種不安的感覺放在眼前,因而提筆的時候很容易被打斷思緒。

得事先再三說明這裡沒有完整輪廓,才敢繼續往下寫。因為小點放在眼前的時候,會猶豫說這個點實在太小了,這個小的感覺就是隻抓著這一個點,以此為展開,但不知道切入後會走到什麼方向上去,隻是如果反複鑽研這種點的話,或許能把這一個小小的論點也補充到完整,很多時候小點拿在手裡,散點跟填充輪廓的小點是不同的,就跟寫書一樣,分章一節為小輪廓,全文大篇為大輪廓。文化理論放在眼前的時候,拿到了小點可以暫時分開,放在另一邊複而去填充,這樣的話其實是學習的辦法,算是一種偷懶的過程。因為等就有的理論填充完整之後,去挖掘新點才發現,每一個新點都像是圓潤的珠子,它並非是往後不斷發展而顯得完整,而是在被填充完整之後,又繼續往後發展。但是習慣了學習的懶惰方式之後,發現這種新點會察覺到有些不適應。

與此同時在動筆的時候也多有不安。知識產權的保護總是很模糊,對此該如何去證明自己的東西是完全自己的。學習的過程本就在前人的發展上,又或者是在事物發展的觀察中,獲取到的一種成果。當自己的成果跟前人的理論重疊的時候,其實這並不能算是自己的東西。就算是自己的發現,但落後一步就成不了發明者,比如研究電器之類的,第一台電器被發明,這就是發明者,之後學習,又或者是在更多的改進修改當中,也無法成為發明者。

隻能算是修改的,又或者是一派的傳承跟發展人。因而在拿舊有理論的時候,學習的渠道有很多,因為這些都已經被很多人掌握,甚至在觀察人類的時候,也能察覺到其中的不同。不斷對比強烈之後,我們拿到了一個小小的成果,但這個時候是散點式的學習,而非完整的小點論述。在這裡穿插一個學習效果就是,當理論放在眼前的時候,可能是先行記憶。記憶的內容被壓在後麵,然後又在現實的事跡中,慢慢被複合到理論之上,這是學習的掌握點。

比如在記憶和記憶解釋這一環,也有分彆在裡麵,記憶隻是暫且記住了內容,然後記憶解釋是理解這個現象,但要到完全掌握還要在這之後。因而這種事情在半吊子身上,是完全無法被理解的。記憶力也一半一半的情況下,很多東西東漏一塊西漏一塊,沒有任何完整性,於是就能夠分辨,發表論述的人是否真的理解,理論填充是否完整,一個全新的發現它的所有邏輯都是能契合,且能夠被理解的。太過高深的內容,顯得雲裡霧裡好像專業的名詞解釋,這些都是出於理解不透徹而產生的一種現象,而非理論太難理解。因而對於不能理解的學生來說,任何一個會背誦的人都無法成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