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水平 越是容易溝通交流。……(2 / 2)

當你輸出一個學識論點的時候,並非是簡單地一句話。尤其是乾涉到人文社會這一塊,我可以尋找一個我想要的切入點隨時使用,但那些看似專業的用詞其實也隻是投到了理論之中,而變得高深莫測,其實每一個環節都是必須能連上的,前提在於,有很多有學識的人,認為一個人在發表它的成果的時候,其實並非是最終理論。因為研究者總在反複修改,論述,以至於察覺到某些點並不適用於全部。

但在學生的眼裡,教育體係習慣於抓取重點內容記憶,這樣的話就完全斷了這種思考邏輯,而變成了一種複讀。複讀無法跟著他人的思考邏輯去發生記憶,因而記憶理解就變成了基礎記憶。這兩者的區彆細小,但在計算公式的時候就會非常明顯,計算公式反複走習題,就是因為可以走理解思路,隻是這個公式計算,跟發現的過程是相反的,因而在訓練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加深記憶。

根據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去判斷學術是否是某人的東西。當有些言論被掠奪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這些內容是否便於理解,邏輯思考是否完整,前後理論是否能接上。因為不能理解的人是不知道思考前後的連貫性,跳躍的思維並非是全空跳躍,而是在一個基礎點上,發散到了其他的地方,而去填充自己的輪廓。學生也可以以此,來判斷這些學識的漏洞。

因為在我們寫下一個言論的時候,這個東西並非是最終成果,還要回過去修改調整,因為這種修改不在於全盤否認,而在於當理論基礎走到了更大的地方,需要調整內容的下一步使用方法。因而學術總是在創新,理論也總是在更改精進,學習方法放在最前,這樣學習的過程就會省略很多。

就像是各種社會人文的策略選擇,都是靠著理論基礎為先,才能夠掌握更多良好的決策。要去分辨也可以靠決策的有效性,跟知識的填充量來形成對比,因而外行可以看決策的效果,而跳過理論的內容,但是稍微選取自己想要的理論就可以減少對錯誤信息的判斷時間,有效地投入到自己的學習當中去。

因而越是在差不多水平的學者裡,越是容易溝通交流。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