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空殼放在這裡,像是一顆塑料做的圓形,裡麵放著一顆無法發芽的種子,等待著種子破土而出的瞬間,將它跟軀殼一起埋在了泥土裡,暫時看不到的時候,澆灌水滴需要它還有生長的機會,可是遲遲不破土的等待,又令人習慣了這種日常,等到生根發芽的那天,才覺得稀奇得不行,左看右看都懷疑它的生長軌跡,到底是從哪裡脫殼而出,有了這一種空間。
我在聽到那些聲音的同時,掉落下來的畫麵令人費解,破裂的分割線,像是筆直又扭曲的線條,斷斷續續地分開空間,呈現出一種詭異的圖形,不同色彩的線條出現在一整幅畫麵裡,看得人有些恍惚,就像是沒有被填補完成的數學圖形,但又不會繼續去填充完整,本身這種缺失,就是一種完整的體現。由於是這樣的情況,在我後來回憶起這個的時候,旁人的聲音跟議論便不顯得太重要了,按照文章的概念,一副平鋪的輪廓,和繁雜的線團,從中梳理出一根清晰的線條,隨之像是抽線團一樣,將它慢慢抽離出一條完整的軌跡,這樣每一節都是小說的流暢。如此一來,對於這種分裂的斷線便十分不理解,大約細數起來,有好幾條直線與折度,其中能夠被回憶起來的,就是一整條長直曲折的線條,出現在畫麵的右上側,隻是覺得這個掉落下來的圖形非常奇怪,又像是輕輕一砸出現在眼前的重感。
如果非要說的話,感覺更像是一條電線路板,馬上就斷了線的樣子,被簡化成線條出現在眼前。其中有幾個節點忘記了不清晰,但能夠回憶起來的畫麵中,有一條非常清楚的黃線。不是警戒線的那種交錯,而是純樸的稍微淺些的黃線,一豎、一折,折度向左扭曲越三十度,方向為左斜下,再恢複到豎線,兩條豎線的長短比,大約有七比三,具體在什麼時候看到的,我也給忘記了,應該也沒有過去多久。隻是覺得這個畫麵很奇怪,因而記住了隨手拿出來記錄。
我書裡的內容越來越反複,那些聲音也越來越誇張,以至於有時候我都無法掀起波瀾,看著似乎是虛假的內容,因而不太想要理會,超乎我的常理範圍,以至於落筆的時候,總覺得這些內容太過詭異。但又極有意思,在分析那些利害曲折的時候,忽然間察覺到,有些內容的補充要點在於點、麵的聯係感,反複回旋的點可以加深理解,但有些無法理解的內容,應該及時拋開。以至於自己拿到了太多學識的時候,總會想要勸一勸其他人,不必與這種全輪廓比較,隻拿個點分析才是一種學習。
研究新論的前提就在於,新論的內容點跡很小,破不開一個局麵,好像是無用之物,又好像是價值很高,隻是在前人的記錄當中,補充完整的輪廓太過龐大,以至於新的點跡會顯得太過渺小,對知識的渴望也隻是看個人的喜好,太過努力的學習態度,反而會抑製學習的樂趣,雖然我並不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但如果以此來折磨他人,卻是令人欣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