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天的大唐大朝會,眾臣再一次看到了聯袂出席的皇帝皇後二人,皇帝居中上首坐在皇位上,皇後坐在側邊不遠處,各自麵色肅穆。
上一次二人共同出席的時候還是在提出罷黜太子李忠的事件上,隻是事情的結果是眾臣駁了二位至尊的麵子,李忠也得以繼續保住自己太子的位子。至於這一次二人再次出席,大家不由得想到了最近流傳的消息,這也是有識之大臣早就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今天就是流言變進現實的時候?所以“真相”會是什麼呢?
想到這裡很多人又把視線轉到了監國長孫無忌身上,上一次皇帝想要罷黜李忠太子之位眾臣就是得到了長孫無忌私下的“指點”,李治的這個打算才會竹籃打水,然後李治接著又搞了這一出,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皇帝和監國之間存在了分歧,舅舅和外甥之間有了不同意見,所以長孫無忌這一次會怎麼做?隻是長孫無忌還是一如既往的麵無表情,喜怒無色,眾臣就算想看出什麼也無功而返,所以長孫無忌這一次是對皇帝和皇後的出招束手無策了?這樣的猜測讓大家心中開始惴惴不安,都在心中考量這樣的局是入還是不入?
惴惴不安的不隻是前殿的朝臣,在大唐的後宮一樣有很多人在關注著朝堂上事情的進展,李忠的生母劉氏還是一如既往的跪在皇後的鳳儀宮門口,隻不過稍微不同以往的是現在劉氏跪的方向現在是向著大唐朝儀大殿,今天她兒子的命運就將在那裡被抉擇。
長孫德妃心中也是急,但也不太急,她想不明白皇後王婠為什麼會背叛長孫無忌,還真是養不熟的白眼狼,沒有長孫世家的支持哪來的今天的皇後,但皇後妄想依靠換太子就能拋離長孫家過去的付出,這純粹也是白日做夢,就算是皇後這一次的謀劃得逞,就算如意的孩子真的成為了皇後的養子,就算這個孩子真的成為了新的太子,但隻要有長孫無忌存在,隻要德妃有了自己的孩子,德妃認為再換一次太子也不是什麼難事,最讓長孫德妃不爽的是皇後的背叛,這就是在折辱長孫家的顏麵,所以長孫德妃是急,但也不太急。
還有就是淑妃蕭未央,她即是皇後王婠的死對頭,更是武如意的死敵,上一次皇帝和皇後想要罷黜李忠就險些讓蕭未央吃不下飯,沒想到接著又搞出了這麼多幺蛾子,所以蕭未央可謂是對二人從頭罵到尾,不說每天起床就罵,甚至晚上睡覺的夢話都在罵,如果說一個敵人得意讓蕭未央不舒服,那兩個敵人得意那就是雙倍的不舒服,不怪蕭未央為此吃不下飯,但自從襄城長公主死後,蕭銳這個駙馬雖然作為宋國公蕭瑀的長子,也擋不住長孫無忌的掣肘,蕭氏也已經在朝堂不得勢,所以就算蕭未央想要對這件事做什麼也是無能為力,隻能在心中默默祈禱,靜待這件事的結果,這時候倒是讓她跟劉氏有了共同的立場...
當然著急的人也少不了如意,上一次李治和王婠已經折戟沉沙了一次,如果這一次還是無功而返,那這件事以後就不用提了,有道是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所以這一次就是最後一次,她的兒子李弘有沒有太子的命相就看今朝了。
果然,首先站出來的就是皇後的舅舅,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柳奭,這樣的形勢也算有意思,李治帶著皇後,皇後帶著自己的舅舅和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對壘,有些離譜,要知道李治才在長孫無忌的幫助下解決了對自己有威脅的宗親,還有就是皇後和柳奭,大家都知道皇後能夠有今天離不開長孫無忌的支持,這就開始客大欺店了?
柳奭站出來也不用說什麼,該說的話在流言裡早就說明白,現在他站出來就是把流言正大光明的說出來,證明流傳在民間的流言不是流言,並且證明流言不隻是流言,還是老百姓的民義,是有目共睹,是眾望所歸,也是站隊。
所以大家應該對於太子李忠失格、不孝、德不配位,還有喜歡穿婦人衣服的事情做出定奪,這樣的皇子不適合繼續做母儀天下的皇後的養子,這就是柳奭的意思。
說完之後柳奭就暫且退下,他知道大家會明白他的想法就是皇後的想法,皇後的想法就是皇帝李治的想法,至於大家如何抉擇?他相信流言流傳了這麼多天,眾臣改想明白的早就想明白了,該做出選擇的也應該已經做出選擇,柳奭自己隻需要起個頭揭破此事,做一個出頭鳥,剩下的就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
果然,在柳奭說完之後,眾多朝臣都開始議論紛紛,看似在議論,並且還有人口若懸河說的頭頭是道,聞聽者也是一臉認真的思索的模樣,實則都是在互相打量,相熟的之間還在互相使眼色,畢竟這種搞好了就是從龍之功,搞不好就得罪長孫無忌的事,還是要把握一個度,既不能做顯眼包,還要隱藏的漂亮不會被皇帝忽視,就是要講究一個藏而還露,欲拒還迎。
朝堂上喧鬨了一陣,數位朝臣也逐步達成了意識和心理上的共識,在不明所以的人眼中仿佛商量好的似的,不約而同的就站了出來,開口先是“皇上”,卻又互相謙讓了一番,最終還是異口同聲道:“皇上,臣等以為柳大人所言有理,李忠皇子身為皇後娘娘的養子,對上不孝,多有失格,還傳出了喜歡穿婦人衣物的荒唐事,皇後娘娘母儀天下,自然不能繼續收養這樣的人做養子,不然被百姓誤會了怎麼辦?所以臣等支持皇後娘娘收回收養皇子李忠做養子的諭旨。”
話音未落,認同者影從,也是各自紛紛站出來支持這樣的說法。
有認同的自然就會有不認同的,畢竟很多朝臣已經坐上了李忠這個太子的馬車,事情是明擺著的,雖然李治不再提罷黜李忠太子之位的事,但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眼睫毛都是空心的,哪還看不穿李治曲線救國的計劃,這回倒是不提罷黜太子了,可是一旦李忠沒有了皇後養子的身份,那就也失去了嫡子的身份,沒有了皇帝嫡子的身份還做什麼太子?就憑他那個庶生皇子的低賤身份?這個身份恐怕跟一些大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還做妄圖繼續做太子?不看李忠的另外三個兄弟什麼待遇?較之淑妃蕭未央的兒子李素節不知道差了多少,所以李忠不能被罷黜太子,同樣也不能被廢掉皇後養子的身份,所以很多朝臣繼續站出來反對這件事,至於理由用什麼?瞎胡有得用就行,還拿上一次反對罷黜李忠太子的理由說事兒,也隻能這麼說,太子李忠年紀太小,錯誤也太小,不該懲處太過嚴厲,還有就是聖人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要給太子犯錯的空間,總之就是要有話說,哪怕是老生常談的話也要說出來,不能被對麵的人說的啞口無言,寧可吵得事情沒結果,吵成一鍋亂燉,也不能束手就擒,放下屠刀不一定能立地成佛,但被人宰割是肯定的,沒人喜歡人為刀殂我為魚肉,所以那就吵吧!畢竟朝堂上有勢從來不在聲高,看似吵的熱鬨,就連褚遂良、韓瑗、來濟等人都不得不親自下場,實際上一錘定音的從來都不是能吵的,比如到現在還默默無聲,仿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監國大人長孫無忌,這位大人不說話,誰敢肯定這件事就能塵埃落定?當然,長孫無忌不是唯一沒有說話的,坐在上首的皇帝李治也一樣沒有開口,因為他是皇帝。
眾多臣子自然也知道自己說話的分量,也知道自己現在說了恐怕也沒啥用,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皇帝出錢養著他們就是讓他們來吵架,這叫事不辯不明,所以他們隻能吵,必須吵,順便察言觀色看看長孫無忌和李治的反應,這叫看眼色行事,總不會錯的,所以這件事的最終結果還是要皇帝李治和監國長孫無忌親自對壘?那到底是外甥對舅舅說不呢?還是舅舅對外甥說不?
但不管誰先開口這樣的情形都不會太美觀,所以二人各自還是保持沉默,隻是這可累壞了還在吵架的眾多朝臣,上一次因為罷黜李忠太子的事就吵了一天,搞到最後大家還是餓著肚子吵,好說歹說是完結了那件事。
這一次估計起步就要吵一天了,天知道會不會還是要餓肚子,話說李治這個皇帝也真是的,討論這事兒也不提前打個招呼,明知道這事兒一時半會兒出不了結果,還每次都是突然襲擊,大家啥準備都沒有,要是早知道的話早上多吃一點飯也能抗一抗不是!這就是當官不由人,由人不當官,就算幾位上了年紀的老臣也不得不扶著腰慷慨激昂,義憤陳詞。
所以,李忠這個養子,皇後是要還是不要了?
最終還是長孫無忌輕咳一聲,先是他身邊安靜下來,然後更多的人開始不說話,最終整個朝堂開始安靜下來,這就是監國大人的威勢,李治的神色依舊晦暗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