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背景,兩位君主,鹹豐與洪秀全……(1 / 2)

鹽車行 雁小驢 3783 字 10個月前

序:背景,兩位君主,鹹豐與洪秀全

1861年8月22日,即鹹豐十一年7月17日,史書記載清帝愛新覺羅•奕詝於承德避暑山莊魂歸離恨天外,終年31歲。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真夠長的)皇帝,廟號文宗。然而,在習慣上,我們更喜歡用他的年號――鹹豐來稱呼他。

很多人談起鹹豐,都不免先入為主有個無能的印象。的確,當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槍炮聲逼近北京,他便以“避暑”為名帶著老婆娃兒抬腿跑到了熱河,絲毫不管當時的承德已秋意逼人。此後,便是一係列中國人至今都難以釋懷的不平等條約,更不用說之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的被毀。但很少有人知道,鹹豐即位之初卻也是一位朝野內外一致看好的皇帝,甚至有“小堯舜”的美名。他也曾銳意進取,但處於“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和“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語)”的夾縫中心,他可謂有心而無力回天。

所謂皇帝,最忌諱的乃是臥榻之側有他人酣睡。但放眼鹹豐的大清江山,自他接手之日,便有一股勢力自廣西邊陲崛起,幾年之內席卷東南半壁,並定都金陵,改名天京,國號太平天國,和他唱起了對台戲。注意,這隻是最大的一股,但並不是唯一的。究竟有多少起義軍在鹹豐的統治下揭竿而起,大概連鹹豐自己也沒有確切的統計過。當鹹豐打開清帝國的地圖,隻看到上麵星星點點,密密麻麻,都插著起義軍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旗幟。

“江山是一床華麗的席夢思,上麵爬滿了虱子。”鹹豐歎息一聲,頗為小資的說道。

錯了,如果以虱子的大小定義某些造反者的話,他們還沒有資格爬上鹹豐手上那份地圖,能在上麵留下姓名的,最小也得有家貓那麼大體積。有些人物,BH如太平天國掃北大將林鳳祥李開芳之流則差點爬到了屬於鹹豐所有的席夢思床上。他們其中之一的林鳳祥,甚至沒有想過要先洗掉腳上種田時留下的泥。

注意,當林李二人的掃北大軍逼近北京的時候,還是鹹豐銳意進取的前期,他並沒有如幾年後那樣,扔了園子和百姓,撒丫子跑到承德避暑,而是誓與孤城共存亡。在當時北京城十室九空,就連官員們也大肆逃亡的時刻,鹹豐擺出了一副烈女的pose,手持利刃,寧為玉碎,也要“國君死社稷,禮也”。

外國記者根據不確切的小道消息認定鹹豐要逃走,並把這條假新聞郵電到了歐洲,馬克思看了順便寫到了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年後,“馬說”影響了不少中國無產階級史學家。他們從一開始就把鹹豐定位為一位懦弱無能的君主以反襯下文即將出場的某人。其實,鹹豐是可以找馬克思要名譽損失費的。

不能否認,鹹豐即使經曆了無數次打擊和失敗,最終心灰意冷,開始以酒色自娛的時候,也是位相對來說比較勤快的皇帝。但有時候,沒有天份和運氣,光勤快並不足以力挽狂瀾,成為一代明君。就像考上北大清華的大多是勤奮的學生,當然有些神人玩兒一樣的考上在此忽略不計,但勤奮的學生並不是每一個都能考上北大清華的。

在鹹豐的爸爸道光還在位的時候,廣東花縣有一位客家籍的孩子,他非常非常用功的讀書。有多用功呢,就像後來鹹豐用功當皇帝一樣的用功。但有時候,隻有勤奮沒有天分的話,是注定吃不了這碗飯的。鹹豐的刻苦並不能使得他處理錯綜複雜的局勢,從而成為後代人口中的好皇帝,而這個讀書的孩子也無法用勤奮考取功名。他甚至連考上秀才的天分和運氣都沒有。他的天才和運氣用在彆的方麵,那就是造反稱王,把個看似平靜實際暗流洶湧的清王朝攪個天翻地覆。

此人便是洪秀全。他以宗教“上帝教”起家,借用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對外宣稱其為上帝次子以號召民眾,尤其是“苦寒之家”的人心,並召集一群英雄,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高舉反清大旗,並最終建立太平天國的政權,成為可以與鹹豐抗衡的君主。

在這裡,我稱呼洪為君主是因為按照太平天國的製度,隻有洪秀全虛擬出來的天父阿爸爺火華(耶和華)才有資格稱“皇”或“帝”。即使是他的二兒子洪秀全(大兒子是耶穌)稱呼也隻就到天王這兒。但滑稽的是,洪秀全讀書考秀才相當投入和勤奮,甚至因為付出和回報不平衡而發瘋並坐下了終生的病根,但他當天子則並不用心。奇怪哉也!

洪秀全成為天王後,便有了能考試錄取天下讀書人的權力,不過考不上秀才也許是他終生難忘的痛。我曾經有名高中同學,在考上大學之後,把所有的高中課本統統燒掉,並帶著火苗一本本從二樓往下扔。可見,讀書人對應試製度的痛恨古今皆然。後來,洪秀全把自己考不上功名的憤懣發展到惡趣味,雖然可惡,但從洪本人的經曆來看,卻也不難理解。

把鹹豐和洪秀全放在一起比較是件極有意思的事情。

鹹豐生於1831年,生於1814年的洪秀全要比他整整大上十七歲,在不提倡晚婚晚育的清代,以洪天王的年歲足以誕下鹹豐那麼大年紀的兒子了。然而,年長的洪秀全手下的乾部大多年輕化,而與太平天國對弈的湘軍集團主要成員則很多比洪秀全本人還要老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