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可將某個故事想象為大量信息的集合。充其量,它是一連串不斷變化的節奏。現在把你自己,即作者,想象成一名調音師。
花樣要多,信息要不斷更新,這樣才會顯得彆出心裁和與時代同步,讀者才會為之著迷。
………………
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希望你能認識到,有各式各樣的信息結構可為我們所用。
以下示例便是極好的詮釋。
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描述:一個男子走進一家酒吧。
指令:走進酒吧。
感歎(擬聲詞):歎息。
小說中大多隻有描述,但要想寫好小說,上述三種方式都應有一席之地。
例如,“一個男子走進酒吧,點了一杯瑪格麗特。簡直是小菜一碟。將三份龍舌蘭酒、兩份橙皮甜酒和一份酸橙汁混在一起,倒在冰塊上——瞧——一杯瑪格麗特就調好了。”
集三種表達方式於一個故事,便可營造出一種自然的會話式寫作風格。
描寫入微,偶爾加幾句指令性話語,還不時伴有音效詞或感歎詞——這才是生活中的說話方式。
………………
我們都應該試著去使用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三份描述,兩份指令,再加一份擬聲詞,混合調製,口齒留香。
………………
視角
第一人稱最具權威性,因為它向我們呈現出一個能對故事負責的人。
而第三人稱敘事則截然不同,它的作者無處可尋、無人知曉,是宛若神人般的存在。
第二人稱敘事富有催眠般的效應。除非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否則頻繁、重複地使用短促的第二人稱會讓人頗為惱火。
我的建議是:視需要在三種人稱視角之間切換。無須頻繁,但要酌情控製故事的權威性、親切度和節奏感。
………………
畫外音
少量使用畫外音有助於場景的設定,還能起到強調故事情節的作用。
但是,儘量少借畫外音傾吐哲思。每當你切向畫外音時,都會將讀者從小說的幻境中驚醒,因此,過多的畫外音評論會減緩故事的發展勢頭。
此外,如果表現得聰明過頭,好為人師,還對讀者該做何反應指手畫腳,會激起讀者的反感。
然而,偶爾轉換至畫外音是有助於傳達時光流逝的概念的。
它還可以在充斥著大量肢體動作的場景間起到緩衝作用。
………………
交代背景
對話中應該融入手勢、動作,以及情感表達。
第一,交代背景可使讀者免於困惑。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讓讀者覺得自己愚蠢!
第二,交代背景有助於營造輕鬆平常的節奏。有助於控製對話輸出的節奏,有助於創造出一種戲劇性暫停的效果,就像演員演戲時經常做的那樣。否則,讀者匆匆讀完一行,卻根本沒有意識到它本該有多重要。
第三,肢體動作的使用也可視為交代背景的一種形式,它可以起到強調或弱化當前話語的效果。
?tip:使角色的肢體語言與其話語產生衝突,便可製造出一種緊張感。
(角色是有胳膊有腿也有臉的,你要善於利用它們。)
簡言之,就講故事而言,對話是最蒼白無力的手段。
~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會要求你將自己每天快速使用的無聲手勢列個清單。~我會讓你列出至少五十個手勢。如此一來,你就能一直一直記得,可以在對話中加入各種各樣的手勢。~
………………
語言本身並非我們的第一語言。
無話可說時你該說什麼?
沉默讓人感到尷尬,無人拋出新的話題。你如何忍受那一刻的靜默?我們需要一些東西來填補話題間的縫隙。
在寫作中,你該如何結束故事的某一麵,然後再開啟下一麵呢?
?解決方法:構建一種適合角色的口頭禪。
它有助於填補故事中的縫隙,就如同踢腳線能填補牆壁和地板的縫隙一樣。
它允許人們跳出每一部新劇去思考,推動故事向前發展,使未解決的問題日益累積,從而增強故事的緊張氣氛。
如果運用得當,它還有助於喚起對往事的回憶。
也可以用共同的文化曆史記憶,強化我們共同的身份認同感和群體認同感。
它們對我們應對僵局的方法起到了強化作用。它們可以帶著讀者在文章中自如切換,就像跳躍剪輯帶給觀眾輕鬆觀看電影的體驗一樣。
………………
列表清單
若想故事呈現出新的結構,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加入一份列表清單。
從視覺上來講,列表清單可以起到分割頁麵的作用。它們促使讀者真正逐字逐句地展開閱讀。
? 通過重複來描述社會模式
你還記得,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是怎樣在地上扔幾塊木板就玩出新花樣的嗎?“土就是火山岩漿,隻能乘木板安全逃走。”孩子們能立刻想象出一個新的環境。
他們自行製定規則。世界會變成他們彼此認同的樣子。樹是安全的所在,而人行道是敵人的地盤。
~~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會告訴你一個巴瑞·漢娜告訴我的秘密:“讀者對那些破玩意兒喜愛至極。”~~
………………
湯姆·斯潘鮑爾常說:“作家之所以選擇寫作,是因為沒人邀請他們參加聚會。”所以要記住,讀者也是孤獨的。
閱讀是一種孤獨的消遣。在故事中虛構一些習俗儀式也沒有什麼好羞恥的。
一旦你建立了自己的規則,並開始重複它們,它們便能提供一個框架,身處其中的角色會感到自信。
我們可以創造規則,虛構一些祈禱詞。讓人們有角色可去扮演,有台詞可去背誦。
~~當今的世界,諸多兄弟會和宗教活動正在消失。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會建議你借助某些儀式以及重複的手段,為讀者創造出新的來。你應該給予人們某種可供複製的模式,以及效仿的角色。~~
………………
改述與引用
當你給角色的對話加上引號時,你會賦予角色更大的真實性。反之,倘若你改述某個角色所說的話,就會讓角色與讀者產生距離感,顯得此角色無足輕重。
………………
?動作自帶權威性。
“樹立你的權威,”湯姆·斯潘鮑爾以前常告誡我們,“你才可以從心所欲。”
如果貫穿每個場景的是清晰的身體行為動詞——諸如采取措施,或是觸摸物體——讀者的思路就會緊緊跟隨情節的發展,就如緊盯著鬆鼠一舉一動的狗狗。
~~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會建議你考慮如下方法~~
1. 權威性演講
若想快速有力地證明某個角色的權威,沒有什麼策略能比讓她一口氣披露各種事實更有效,這些事實足以彰顯她精深的專業知識,足以讓他人出乎意料。
(男角色相反,會像一通乏味的男性教。)
先塑造該角色天真簡單的初印象,然後借助一係列深奧複雜的事實讓他火力全開,觀眾會為之瞠目結舌的。
2. 已逝父母的形象
正是由於背景悲劇的存在,才使得前景戲劇有了得以繼續的底色。
因為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尤其是年輕人——我們最恐懼的事莫過於失去父母。如果你創造的世界中,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已經亡故,那意味著你筆下的人物已經從讀者最怕的事情中挺了過來。那麼你的讀者從一開始就對你創造的人物產生了敬意。
而且,從故事第一頁開始,萬事皆可戰勝,因為角色已經從最糟的境遇中挺過來了。
3. 細節要到位
使(大教堂彩色玻璃窗上的)奇跡可信的訣竅在於,要將其置於高高的窗戶之上,使觀眾遠距離仰望。所有真正一絲不苟的作品都會創造和詳述一些人們在低處能看到的細節。
如果觀眾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相信這些細節——地上的植物、涼鞋,抑或衣服邊緣的褶皺,他們就會相信高處窗戶上所描繪的奇跡——甘露可從天而降,光環可盤繞頭頂,天使也可飛翔於雲端。
最微小的錯誤會讓作品的可信度儘毀。
4. 真理自威
最優秀的作家似乎有讀心術,對於普通人永遠無法言表的東西,他們總是能切中要害。
維基百科中的實例遠不及明敏的洞察有力。
………………
講故事需窮源溯流
人們想要對故事背景追根探源的程度,絲毫不亞於對故事本身的關注。
所以,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會問你:“講故事的人是誰?他們在哪裡講的這個故事?又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
………………
作家用來挖掘素材的寶庫,架構故事的絕佳背景:
可以講述自己故事的論壇。
□□熱線(經由低俗的電話□□熱線聆聽悲劇故事,令人分外心酸和感傷。)
戒毒康複小組可以是創作故事的另一個背景。
除單人脫口秀外,口述故事的形式在美國已所剩無幾,但這種形式在“十二步互助小組”中卻勢如破竹。這是站著講喜劇(單人脫口秀)與坐著說悲劇之戰。
另一個極佳的故事創作背景是深夜廣播。廣播討論的都是大腳怪、黑色直升機、不得安息的鬼魂、火星人……凡此種種,都成了成年人的睡前故事。
還有一個冷門的故事創作背景,那便是有線電視購物頻道。
~以下是關於故事背景的最後一個例子,也是我最愛的例子:鑒寶節目。~
在鑒寶這樣一場快節奏的公共儀式中,我們聽到了牽動人心的傳奇故事,看到了引出這個故事的物品。結果不出一會兒工夫,傳奇故事被推翻了。整個家庭的自我認知遭受了致命一擊,而這一切都被曝光於鏡頭之下。時刻要麵臨這種作為儀式的一部分的羞辱的威脅,正是那些硬漢喜歡這個節目的原因。勇冠天下之人都被擊垮了,自豪驕傲之人也蒙了羞。
即使最後證明這件古董是真品,且價值不菲,損失依然巨大。它原本具有史詩般神奇的魔力……現如今淪為可以用金錢去衡量的東西。市場給它定了價,致使它魅力漸失。
………………
照搬紀實文學的真實性
一些大名鼎鼎的作家都是靠紀實類文學發跡的。
比如海明威,他將報社內部風格指南的要求牢記於心:句子要短小精悍,暗流湧動,其中可見大量表示主動動作的動詞。
同樣,菲茨傑拉德的第一份寫作工作是大量地輸出廣告文案。自此以後,他的小說中無一例外地活躍著各種廣告形象和品牌名稱,他那些撩人心弦、富有詩意的句子至今仍讓我們如癡如醉。
~~所以,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會告訴你,紀實文學會幫到你,讓最異想天開、最多愁善感、最愚蠢荒唐的故事看起來完全說得通。~~
………………
~~如果我是你的老師,我會要求你去研究每一類紀實文學,看看它們為何並非完美。找出它的缺陷,並利用這些缺陷,讓你的小說看起來更具真實性,看起來不那麼精致完美和作家氣十足。~~
………………
忘掉討人喜歡這回事
人們的口味都會隨時間而變,公眾口味和個人口味皆是如此。你的作品可能不會立刻得到肯定讚美,但隻要它留存於某人的記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就有很大機會為人們欣然接受。
? 不要為了討人歡心而寫作,要為被人銘記而寫作。?
………………
用角色視角寫作
★這意味著角色必須用描述自身經曆的方式去描述世界。
你我絕不會走進一間一模一樣的屋子。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人生視角去審視這間屋子的。
★這意味著你不能使用一些抽象的度量方式。
不要再寫什麼“六英尺高的人”了。相反,在描述一個人的身高時,你必須參考你筆下的角色或敘述者會怎麼看待一個身高六英尺的人。角色可能會說“這個人太高了,親都親不到”或者“這個人在教堂裡下跪時,就如她/她父親一般高”。
所有標準化的度量方式都使你無法從角色的角度出發去描述世界。
★用角色視角寫作的另外一個方麵是,使用隻有那個角色才會使用的語言。
人無外乎三種類型中的一種:視覺型、聽覺型和觸覺型。
~視覺型的人會在每句話的開頭使用視覺相關的說法:“看這裡……”或者“我看到了,但是……”。
~聽覺型的人會使用聽覺相關的說法:“聽好了……”或者“我聽到你說的了”。
~觸覺型的人會使用一些活躍的身體接觸的說法:“我抓住你的點了”或者“我絞儘腦汁也想不起來了”。
不管是不是胡扯,這都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你的角色會更傾向於哪一種方式呢?
更重要的是,他會犯哪些慣性的語言錯誤?
………………
活生生的人在講述動情的真事時,會情緒激昂,其語言也不儘完美,如果我們講故事時也能做到上述兩點,那麼故事就具有更強的權威性了。
………………
不應該有抽象概念——不要什麼英寸、英裡、分鐘、天、分貝、噸、流明?之類,因為一個人描述世界的方式應該是對自己更為準確的描述。
………………
充分利用書籍
好處:寫書花費不高,無非是要花一點時間。
弊端:與電影相比,閱讀書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與電子遊戲相比,閱讀中的讀者無法主動控製事件。但電子遊戲不太可能全方位地探索各種情感,甚至最終傷透觀眾的心。
在確定書籍要傳達的思想時,要確保該思想唯有借書籍的形式才能得以完美表達。如果電影、漫畫或遊戲都能表達這種思想,何苦還要費勁寫書呢?
~~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會讓你去寫最為稀奇古怪、最具挑戰性和煽動性的故事。你應充分享用書籍所能提供的絕對自由。不享用此般自由,就等於白白浪費了書籍這種媒介最大的優勢。~~
………………
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
你將如何說服讀者去相信超出他自身經曆的東西?
你可以從他知道的東西開始,謹小慎微、循序漸進地朝他不知道的東西邁進。
將我們所有人都體驗過的一種感覺用作橋梁,幫助我們去理解一些我們可能未曾經曆過的事情。
?“文化先例”:讓讀者脫離共同經驗,通過幾個意味漸強的中介性示例,最終達到讀者所能接受的極限。
~~把眾多趣聞逸事串在一起來闡明某個主題,這種結構頗為有用。它可以逐步引導讀者從一開始的深信不疑走向最後的難以置信。~~
就是說,利用讀者已經知道的東西,逐漸引導他們進入異想天開之境、悲慘不幸之境,以及高深非凡之境。
………………
顛覆讀者的預期
語言人類學家雪莉·布萊斯·希思曾說過,在一篇故事中,讀者最最看重的是驚喜。
~~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會要求你創造出一個非常清晰的場景。交代故事背景和肢體動作時應不偏不倚,更不應替讀者去總結。你可以使用簡易的錄音天使,假裝自己是台攝像機。讓讀者自己判定事件的意義。讓讀者自己預測結果,然後——轟的一聲——真實意圖湧現,予讀者以大大的驚喜。~~
永遠不要親口告訴讀者你的意圖。如果有必要,可以誤導讀者。但一定要讓讀者在你完全揭示真相前自己意識到真相。你要相信讀者的智慧和直覺,他們也會給予你回報的。
………………
忘我
以第一人稱講述的故事最具權威性,但麻煩的是,讀者對“我”這個代詞望而卻步,因為它不斷地提醒著讀者,那些情節事件並非他們的親身經曆。
解決方法是使用第一人稱,但是要“忘‘我’”。
要讓你的攝像機總是對準彆處,去描繪其他角色。敘述者務必要少提及自己。
想想華生醫生滔滔不絕地講述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故事——因為一位英雄人物講述自己的故事會顯得沒勁透頂,也會令人生厭。
………………
你筆下的角色在生活中選擇了什麼樣的策略來獲得成功?
她/他受過什麼樣的教育或有過什麼樣的經曆?
他們認為什麼事是最重要的?
他們有能力接受新的夢想和新的方式嗎?
你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將決定他們在這個世界裡會注意到的每個細節。
………………
大多故事能吸引讀者的思想或心靈、才智或情感,但很少有故事能牽動讀者的整個身體。
那些確會引發生理反應的故事——恐怖故事,或色情作品——都被視為低俗文化。
但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會問你,為什麼高雅文化的故事不能讓讀者的思想、心靈以及身體都參與進來呢?
~~方法:利用生理上的“講述”,如果你描述得當,就能促使讀者進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