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變逃難 出來快一周了,安……(1 / 2)

隨玉而安 晴舟過 3712 字 11個月前

出來快一周了,安玉的興奮之情還總是溢於言表。得益於安如山堅持己見非要買匹馬,還特意打了馬車,一家人在路途上的日子不算難熬。

安如山對這種奔波習以為常,何況還有個馬車,就算晚上一時尋不到驛站住腳,在馬車上對付一晚也沒什麼問題。相比於行軍打仗,安如山反覺得這次行程已是舒服至極。

有時遇到旁的旅人,安如山拎上一壺酒和一些炊餅便過去與人交談,周墨全當自家官人興之所起。安玉有樣學樣,一路上安玉對什麼都感興趣,也沒有什麼防備心。在驛站停留歇息的時候,總會找到人聊天。這讓娘親和父親都很驚訝:“我們玉兒若是再出門個幾次都能朋友遍天下了。”

安玉隻笑也不反駁,書讀萬卷不如日行百裡。自己以往住在都城,又整日在商街上生活,對大聿旁的地方了解甚少,即使家裡那本地理圖誌翻得安玉都快能背誦出來,閉眼都能畫出各地風貌,可依舊不如這出行幾日給自己帶來的震撼。安玉既見了山水,又見了日頭下黃牛與老漢在鄉道上並列行走,這一切都讓安玉覺得新奇。

安如山買的馬匹上乘,一天能行一百多裡。周墨則事先準備了諸多軟墊軟毯,安玉不覺得路途辛苦。可這一路行來,越是遠離都城,安玉便越在路上看見一些粗布麻衣,隻能靠雙腿和草鞋行走的農人。

有一次,安玉她們找了個離官道不遠的草地歇息,安如山到一旁尋找水源,娘親周墨準備生火煮個熱水。就在這時,從官道西南方向一條小路上慢慢走過來四五個人,一個老者伴著一個婦女,還有兩個孩子跟在一旁。

他們待走得近了才看清,領頭的老者和婦女衣著不算襤褸卻也打滿補丁,兩個孩子則黑瘦,一眼看過去甚至有些分不清性彆。這老者走近了立在一旁,猶豫了好久才開口:“這位娘子,能否讓我們借用一下你這火堆,好讓我們熱下炊餅。”

周墨本在來人靠近時,已建立起防備。但此時看著旁邊兩位孩子,雖心裡戒備,但還是將火前的空位移了出來,示意老者上前。

老者見周墨同意讓火,連忙作揖道謝:“我們走了一路,前些日子路上碰到了逃難的,把我們包裹搶了,火石也被拿走了,我們一家已經好幾天沒吃上口熱飯了。”

周墨警覺,詢問道:“敢問這逃難的是什麼情況?我們這一路走來並未發現有什麼異樣?”

老者讓身旁的婦女將兩個炊餅拿出來,放在火堆旁烤著。自己則跟周墨攀談:“娘子你們一行是從北邊來的吧?”

周墨把一壺水倒進碗裡,也放在火堆旁,一邊做事一邊回應,“我們從北邊來,一路沒看見什麼逃難的。”

老者擺擺手,“逃難的就是從南邊逃到北方的!”

周墨心裡一驚,北方常年戰亂,逃難尚且不多,怎的南邊突然亂了起來,想到娘家在潭州附近,忙問這老者從何處而來。

老者說道:“我們老家是江陵的,沿著襄陽一路北上,剛從襄陽那邊出發,便遭了搶。”

安玉此時插話道:“老爺爺,逃難的人多嗎?襄陽那邊現在很亂嗎?”

安玉說話時,一旁的婦女剛好烤了炊餅,分給老者一個,剩下的給了兩個孩子。兩個孩子不說話也不爭搶,給多少就吃多少。老者接過餅後正想給婦女掰一塊,卻聽見安玉叫他老爺爺,頓時有些羞赧:“這位小娘子,你叫我爺爺可就差了輩了,我今年還不過三十又五呢。隻不過日常在地裡乾活曬得多,看著顯老了些。”

安玉一聽對麵自以為的“老者”才三十五左右,滿臉震驚。眼前之人皮膚黝黑,眼角皺紋深刻,就連鬢邊胡須之處都隱隱顯了白發,這……才三十五嗎?自己父親和娘親也不過才三十五歲!可麵前這位大叔跟他倆儼然是兩輩。

安玉覺得抱歉,於是將娘親熱好的水倒到竹筒裡,遞給這一家人。起先這位大叔連忙拒絕:“不喝的咯,你們趕路也需要水的,能讓我們熱個炊餅就不得了了。”

大叔這麼說著,旁邊的婦女和小孩也不敢接。安玉看著兩個小孩子黑黑瘦瘦,臉上身上都臟得很,咬著炊餅也噎得慌,不容拒絕地將茶碗放到孩子跟前。

小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隨後又一齊把目光轉向大叔。安玉將水筒直接塞進小孩手中走開。

大叔這次沒再阻止,而是回答了剛剛安玉的問題:“逃難的倒是不多哩,那逃難戶都說是兩廣人士。”

“兩廣路那邊可有什麼大事發生?”安玉接著問道。

“我們知道的也不多,聽說是那邊亂了,糧食收不上來,百姓餓都餓死了。”大叔看著憨厚,也沒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