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變逃難 出來快一周了,安……(2 / 2)

隨玉而安 晴舟過 3712 字 11個月前

亂了……安玉想到楊隨的話,陷入了思考,在想這個亂了到底是哪種程度的亂。

“大叔您是為何要北上?”安玉沉默了,安柏轉而接著問道。

大叔回道:“我們是要去都城投奔我弟弟一家嘞,過年後就出發了,一直走到現在也可算是摸到都城的邊了。”

吃完炊餅,大叔才又問道:“你們這是要南去吧?看樣子是從都城來的?”

安柏還沒說出口,娘親周墨搶白道:“我們這是準備回家呢,再走個兩日就到了。”

大叔沒有在意周墨似乎是在敷衍自己,起身拍了拍包袱,再次向安玉他們道了謝,然後喊著一旁的婦女和小孩起身離開。

他們離開後,安玉看著娘親欲言又止,一旁的安柏好奇地問:“怎麼了你?想說什麼呢?”

娘親也轉過頭看向安玉,安玉這才開口:“娘親剛才為何有所隱瞞?”

周墨知曉安玉敏銳,起身坐在了安玉與安柏中間,柔聲說道:“出門在外,防備心一定要有。剛剛那男子狀似憨厚,可一旁娘子像奴仆般聽他指令。他們雖然聲稱是一家人,可那兩個孩子黑瘦的嚇人,就連你給他們口水都要看男子眼色,一般的農夫家庭養不出來這般受束縛的孩子。”

安玉安靜聽完點點頭,“可是他說他是碰到逃難了,而且南方那邊可能亂了。”

周墨繼續解釋,“那男子自稱是農夫,若是兩廣那邊因糧食收成鬨亂子,他作為江陵的農戶也一定會受到影響,江陵曆來可是產糧大戶。”

安柏在一旁聽著,這時也附和,“兩廣鬨糧災,江陵的糧食就會賣的高一些,那他作為農戶便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還去都城投奔親戚。況且,農戶都不會選擇背井離鄉,有地守著種著比什麼都強。”

“娘親你們說的有道理,可是我覺得這男子既然帶著女子和孩子劫道肯定不是大凶大惡之人。就算他常在這條道路上坑蒙拐騙,碰到幾個逃難的人也正常。我們從都城方向來,這一路都平穩得很,但是南邊離我們可遠太多了。”安玉仍在想楊隨那天的忠告。

三人正分析著,身後突然傳來安如山渾厚的嗓音:“玉兒想的不錯。”三人猛地回頭,安如山拎著一壺山泉水站在他們身後,看著三人。

“你什麼時候回來的,也不吭一聲,嚇我們一跳。”周墨白了他一眼。安如山咳嗽一聲,掩飾尷尬,仍接著剛才的話說道:“半個月前,都城有一些旅店湧來一批南方住客,看樣子不像是逃難更像是舉家搬遷。南邊說不定真的出了什麼事。”

此話讓周墨有些驚慌,甚至手都抖了起來。她想到自己遠在潭州的娘家,萬分擔憂。可是又害怕若真到了南邊,家人受到危險。周墨絲毫不察手裡端著的熱水,待灑到手上才感到痛覺。

安如山連忙去馬車上翻到藥品,拉著周墨坐到一邊幫她處理:“我們計劃不變,繼續往南。若是南邊平安,咱們就當遊山玩水。若是南邊情況真的危急,我們也剛好可以將嶽丈接出來,到時咱們一起回都城。”

意識到南邊可能不是想象中的太平,一家四口神情都有些嚴肅。再動身時,大家全都警惕了許多。每日的歇息時間減少,停靠在驛站補充物資的時候,安如山總會四處打探消息,安玉也沒閒著,時常拉著安柏一起聽旁的旅人聊天見聞。

幾人消息一對,發現雖有南方人士往北遷移,可大多都不像逃難,尤其是江南東西兩路的旅人根本就不曾注意到這一路上的變化。

大家稍微鬆了口氣,或許是將情況想的有些過於嚴重。隻有安玉一人仍然放不下心中的擔憂,她始終念著楊隨的話,絲毫不敢懈怠。

減少了歇息的時間後,一家四口的動作便快了起來,不多時便到了襄陽府地帶。襄陽江陵一切如常,一家人在此停留了數日。安玉借此機會,不停地寫著見聞。地理圖誌雖概括的全,可是不夠仔細。為了補足書上的空缺,安玉一旦停下來,便會找當地的人聊天,趕路時也會和家人交流,記錄下他們的所見所感。

安玉沉浸在遊山玩水之中,可出了江陵後,路上便開始有些變化。由南向北的馬車明顯多了起來,三不五時地還能在管道上看到向北徒步而行的行人。

慢慢地幾人都開始察覺到不對,此時已離家數千裡,行走了一個半月有餘。一次在驛站歇腳時,聽到兩廣地區白話的口音,安如山便走過去跟他聊了起來,聊完之後麵色凝重,回到馬車上時,安如山告訴大家,接下來將會儘可能的趕路,即使覺得辛苦也要忍上一忍,因為“兩廣,真的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