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 聽到兩廣亂了之後,安玉……(1 / 2)

隨玉而安 晴舟過 3726 字 11個月前

聽到兩廣亂了之後,安玉沒有那麼鎮定,她想象中的亂該是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可在加急趕路之後,到潭州的路程並沒有見到想象中的悲苦。有時行走在鄉道,仍是炊煙渺渺,老者倚在土屋門口,孩童在田間玩鬨。

看到這副景象的安玉問父親,為何南邊都亂了,可其他地方看起來還是一派祥和。

安如山駕著馬車沒停,眼睛目視前方跟安玉解釋道:“亂不是一下子亂的,有些偏僻鄉間,或許換了個皇帝他們也不曉得。”

安玉接著問:“父親,南邊的形勢您能跟我講一講嗎?”

安如山將手中的韁繩鬆了一鬆,馬上就要到潭州府界內,潭州在荊湖平原,水係眾多,曆來是產糧大府,頗為富庶,就連這附近的官道也修的很是寬敞平坦。

此時大路坦蕩,安如山鬆了韁繩後,馬匹速度明顯加快。“玉兒,你平日喜看地理圖誌,應該知道大聿之南一直都很穩定,沒有什麼禍事,南方其餘小國不足為懼,大聿邊防難題一直在北邊。”

安玉將腿一盤,坐在轅座上點著頭。安如山話風一轉:“所以,這次南邊大概是內亂了。”

安玉一驚:“內亂……”

“玉兒,你可知道若真是內亂,咱們麵臨的將是何前景?”

安玉沉默了一瞬,想起她對大聿之南的了解全部來自於顧夫子和那些書卷上,身居市井對廟堂之上的東西實在知之甚少。安玉開口道:“內亂多不同心,荊湖那邊我還真的不好猜測。”

“你這話不錯。”安如山繼續說到:“我們這一路行來,逃難的人多帶一點百越的口音,極有可能是廣南兩路來的。”

“廣南兩路……”安玉接話,“那邊山中密林極多,地形險峻導致兩廣幾乎是自治而為,許多風俗和習慣都與咱們都城不同。”

安如山道:“若真能自治也就沒有如今的禍亂了。”

安玉扭頭看向爹爹,突然想起楊隨叮囑自己的那些言語,心底還是犯起了慌亂。之前在都城,即使北邊倭寇一直作亂,朝廷頁應對不力,可自己覺得外敵入侵總有解決之法,想著當時遠在北地的父親,又看看身邊的安柏和楊隨等一眾武士男兒,安玉並不擔憂。

可如今出了都城卻得知內亂近在眼前,安玉心裡很不是滋味。畢竟內亂遠比外敵更能擾亂民心。

又連續奔波了數十天,離外祖家已不剩多少路程,許是近鄉情怯,細膩的安玉明顯察覺到娘親有些不安和激動。馬車廂內,她依偎在周墨的身旁,聽著娘親不停地給自己講小時候的故事,聽著聽著安玉便在擔憂之餘對外祖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能夠教出娘親這樣的女子,不說彆的,外祖家必然不會是那種頑固的家庭。

“娘”安柏的聲音帶著激動,從車廂外傳來,“馬上要進城了,潭縣!”上次來外祖家還是安柏小時候,那些印象中的記憶都已經不太真切,可那時候在潭州的快樂倒是連如今都記得清。

周墨連忙理了理頭發,順帶手將安玉的頭發衣裳理了一翻,然後眼睛含笑地對安玉說:“到家了。”

——

潭縣離潭州城不遠,因地理位置好,是進潭州的唯一要道,所以縣城頗為熱鬨。馬車駛入縣城後,安玉掀開車簾往外麵看。

潭縣是傍江而建的城,與都城的汴河不同,潭縣的江更大更寬闊,充足的水係讓濕潤的空氣迎麵灑在臉上,很是舒服。馬車拐了一個又一個巷道,待耳邊攤販行人的吵鬨聲漸漸遠去,馬車也停在一個僻靜深幽的巷道口。

周墨此時已是激動難耐,安玉還從未看見過娘親這個模樣。“墨娘,要下車了。”安如山的聲音從車廂外傳來。

“玉兒,快。”周墨急切地又理了理頭發和衣衫,“娘這行頭不亂吧?”安玉伸手,將娘親鬢角的發絲梳理好,“娘,你美得很。”

四人在車旁站定,安玉看到不遠處一戶人家門前等了幾個人。安如山牽著馬,闊步走在前麵,周墨緊跟在旁。安玉拉著安柏落在後麵,悄悄咬耳朵:“哥哥,這是外祖家嗎?”

十幾年未回,安柏也記得猶豫,“是的,我們跟著母親就行。你放心,外祖和舅舅們都很親切的。”安玉點點頭,朝前方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