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城村是個靠山的村落,因靠的就是青城山,顧名青城村。
青城村離著豐陽城大約15裡路,加之村內有上百戶人家,也算是個大村子。
村內多是姓陳,但因相較於其他村子更靠近縣城,故而也有不少外村遷移而來的彆家姓。
此時楊宜憑著記憶走著,裡正家在村南位置,楊宜家在村北處。
她加快腳步,心裡開始盤算著:
楊宜對十二歲時候記得特彆清晰。
這一年打小體弱的琛兒反複發燒了好幾次,家裡的家底都被砸藥錢出診費裡了。
她父親平日裡靠著會寫字到縣城裡給人寫寫書信、墓誌銘度日,也賺不了多少錢。
為了給弟弟治病,後來隻能起早貪黑到縣裡賺苦力錢,在十來天前連夜摸黑回家的路上暈倒在地,直到天蒙蒙亮才被村民發現趕忙送去縣裡醫館,現還昏迷中。
前幾天錢婆子因借過銀子給爹,便過來催債了。
青城村的裡正陳文看在六年前楊宜的父親楊成初來村裡時,為了落戶也是塞了不少銅板子於是幫忙出了診費請大夫來村裡。大夫說這病就是長期營養不良和過度勞累,心力交瘁已經沒有什麼活著的念頭了,簡而言之就是要想救活,拿銀子來好生養著便成。
然而因為弟弟生病花費不少,楊成也是借了不少外債,要說楊成因為會認字寫字,平日裡村裡有需要寫字的事都去找他幫忙,也是分文不收,便在村內人緣較好,大家都願意借。
但此時,這明顯就是個無底洞,誰家不都是窮苦百姓,緊巴巴過日子。
楊成昏迷不醒傳遍村子裡,大家心慌都怕這銀子要還不上了,這治病後續還不知道要怎麼掏空家底,這時候就有不少借了錢的村民三兩天來討錢。
楊宜深知賣田隻是燃眉之急,後續如何生活也是個大問題,她希望父親這病是能好起來的病,哪怕花再多銀子都值得。
但是應該做些什麼呢?
這麼琢磨了一路,她已經到了裡正陳文家門前。此時裡正恰好站在家門口跟隔壁陳誌嘮嗑。
“文叔,誌叔”楊宜喊道:
裡正陳文轉頭看來,一個穿著青襖子的小姑娘站在不遠處,一條布帶綁了一圈頭,頭發可能是因為長期沒有得到營養,顯得枯黃稀疏。
“你這娃子,這頭咋回事?”陳誌出口問道。
“不礙事的,就今日錢婆婆來找我家還債,我家裡也是沒錢,心裡愧疚著一著急就把頭磕了”
楊宜知道,也不可能對外哭訴錢婆子推搡她磕著了這事,欠債本就該還,這世道終究大家還是不會管彆人的閒事。
楊宜家的事兒,裡正陳文最是清楚不過,這家孩子怕是以後不好過了…前幾天楊宜忙裡忙外的,整個人仿佛沒了精氣神一般,但是作為裡正,也不可能幫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