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還是燕王的朱棣癡癡地望著天幕裡的大明地圖,心情久久不能平複,他居然把大明的版圖擴大到了700萬平方公裡。
天幕上中國地圖不斷變化,從上古秦朝的340萬平方公裡,再到漢朝的400萬平方公裡,然後是唐朝的1000萬平方公裡,宋朝的280萬平方公裡,再然後便是他打下的700萬平方公裡。
漢人大一統的王朝裡,他的國土僅次於唐,那個輝煌的巨唐。
他能做到這種地步嗎?
心潮澎湃之後朱棣不禁懷疑起自己,在老爹要把他發配到北方戍邊,侄子這個準皇帝把他當成眼中釘肉中刺的情形下,彆說打下7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了,他連自己能不能在朱允炆上位後活下來都沒有把握。
可是心裡的那顆建功立業的種子已經種下,自小他就跟著父親征戰沙場,頂級名將是他的老師,智近於妖的和尚是他的幕僚,他手握軍權,他為大明拋頭顱灑熱血,他那點比不上朱允炆。
如果說朱標在世,他是他的大哥,對朱標俯首稱臣朱棣認了,誰讓他天生就低一頭。
可是朱允炆這個小崽子有什麼資格騎在他的頭上,就因為父親選擇了他,便要放棄我嗎?
前所未有的不甘隨著天幕的出現不斷擾亂朱棣的心智。
掩藏在表皮下的野心從一點星火燒的越來越旺,把他本就不平靜的內心,燒成了一片火海。
天幕上的輿圖從山川河流到地方縣城無不精細,雖然有些許地名對不上,但是大多都是朱元璋認識的,它如同是從天上俯瞰大明所畫,其的價值堪比黃金。
朱元璋快速反應過來,命人抄寫輿圖。
【朱元璋高估了朱允炆的心性手腕,低估了朱棣的能力。】
【朱元璋設立藩王戍邊也好,朱允炆削藩也好,他們祖孫兩人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拱衛皇權。】
【朱元璋殺光了功臣,利用兒子控製軍隊,封了24個兒子為王,藩王手裡的軍隊拆開來威脅不到中央,聯合起來卻是可以顛覆中央的力量。】
【可朱元璋並不擔心這一點,因為朱元璋對人性有很深刻的理解,這些藩王都是他的兒子,簡而言之藩王們都有繼承權,就算藩王有異心也不可能聯合起來,他們誰也不會服誰,他們都明白就算聯合起來,得到天下的也隻有一人,這一個人無論是誰都不會容忍龍榻之上有他人安睡。】
朱元璋的心思被桑晚當著大家的麵戳破後臉色漲的通紅,有些被看破的惱羞成怒,又有一點被理解的欣慰。
同時他對那一句高估了朱允炆,低估了朱棣非常重視。
他的繼承人名單裡自始自終都沒有朱棣的名字,他明白朱棣的優秀和驍勇,正是因為明白所以他清楚朱棣是保衛北方最好的人選。
大明如同一個初生的嬰兒,內部百廢待興,外部豺狼虎豹環伺,它需要一個穩定的北方,這比誰當皇帝重要。
既然要保衛北境,那朱棣就不可能當這個皇帝。
但是天幕給了他另一個選擇,朱棣將來做出的選擇。
遷都。
既然誰都靠不住,那不如自己上,這不僅僅是普通搬家,遷都茲事體大,等於把朝堂穩定下來的根再次拔起,其中受到的阻礙無疑是巨大的。
北京離敵人太近,近到也先隻需要衝破一道關卡就可以直搗國都。
群臣的質疑,瓦剌和韃靼的壓力,最重要的是
錢。
他要建造一個可以容納大小老婆孩子,王公貴族,太監宮女,士兵大臣百姓的城市,這個城市容納這一幫數量恐怖人口的同時需要完善的生活設施,合理的宮殿和城市布局,要修大量的房屋和大量的路,工程量無比巨大,不嚇死也會累死。
還有糧食。
這麼大人口的城市需要的糧食儲備十分巨大,但是北平附近不是產糧區,必然需要運糧。
陸運消耗巨大,不管是運輸錢財的消耗還是糧食本身消耗(運糧的人也要吃,而且路很遠,要走很久。)
不僅運輸需要糧食,打仗也需要糧食,外敵的威脅是優先的,軍隊的糧食不能少,再加上運輸中消耗的糧食和一個國都人口的糧食,乖乖,不破產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