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德意誌風味友誼的極端形態……(2 / 2)

安徒生找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埋頭讀著經書,被陌生的信徒找上門求助,才合上了經書和手邊的筆記本。

筆記本封麵上有著船隻和海洋的貼畫。

“請問,有什麼事情嗎?”赫爾德主動發問。

安徒生認真回複:“是這樣的,我聽說教堂裡有很珍貴的馬丁路德像,所以特地來欣賞。請問您能告訴我,那張畫像在哪裡嗎?”

“當然可以。”赫爾德站起身,“如果你想看的是克拉納赫給馬丁路德作的那三張肖像畫,那麼就掛在旁邊的更衣室裡。”

克拉納赫是德國文藝複興時期的肖像畫名家,現在流傳下來的馬丁路德像,基本都是以他的作品為藍本。

另外,這位畫家出人意外又理所當然地也跟魏瑪城關係密切,一度住在魏瑪市政府的那棟建築裡,距離這座教堂也就百米。

來了魏瑪之後,安徒生發現這座城市甚至很少用到“公裡”來形容兩個地點之間的距離……

赫爾德在前麵給安徒生帶路。

安徒生對自己剛剛看到的筆記本有些好奇:“您對航海感興趣嗎?”

“我在海上住過半年。”赫爾德說。

安徒生睜大了眼睛:“您是跟著遠洋船出發旅行了嗎?”

“……不,隻是一個人出發,在海上漫無目的地漂了半年。”赫爾德看了眼滿是好奇的年輕人,“你來自北歐嗎?我曾經在哥本哈根上岸過。”

“那真是太巧了!”安徒生笑著,“我就是丹麥人。”

“確實很巧。”赫爾德說。

“您還去了哪裡呀?”安徒生追問。

“基本上就在波羅的海打轉,沒什麼特殊的冒險。”赫爾德說。

言語之間,更衣室已經到了。

穿著黑袍的馬丁路德神情嚴肅地看向畫像外的人,仿佛下一秒就要開口講經布道。

畫作是銅版畫,肖像旁用拉丁文寫著注解,足以證明這些畫不同於普通的肖像畫,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宣傳手段被使用。

“克拉納赫畫幾幅畫的時候,馬丁路德剛剛發表了《致德意誌基督教貴族公開書》等重要的文章。”赫爾德抬頭看著畫像,“畫家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認可的宗教領袖。”

對於大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時代來說,畫家的能力格外重要。他們創作的宗教題材的繪畫,可以類比部分教堂的彩窗,都是向民眾講解經典時最有效的教具。

克拉納赫除了給馬丁路德畫肖像,也為他翻譯的新約畫插圖,可以說是拚儘全力而毫無畏懼地幫助馬丁路德。

天主教是不允許神職人員結婚的,所有神職人員都應該把自己完完全全奉獻給上帝。馬丁路德卻要結婚,新娘曾經還是一位修女,在當時還沒承認新教的社會中,簡直是難以原諒的背叛。

路德夫妻的婚姻開端與愛情沒什麼關係,更多的是一種以身作則的新教改革的示範,以及對天主教會的直白而粗暴的挑釁。但他們後來確實擁有了平和圓滿的家庭,雖無熱愛,但彼此珍重。

在他們結婚的第四年,克拉納赫給他們畫了夫妻肖像,畫上的兩人甜蜜幸福,令人忍不住微笑。

克拉納赫比馬丁路德大十多歲,在命運的安排下見證了宗教領袖完整的一生。

他為馬丁路德創作的最後一幅肖像畫上,逝者躺在白布之中,神情安寧,有著魂歸天國的圓滿模樣。

“是很要好的朋友啊。”安徒生感慨道。

“認識神的世界的道路上能有這樣的同行人,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赫爾德輕聲說,“雖然形單影隻才是常態,但有典範在前,心中就會有獨自揚帆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