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2 / 2)

股權置換按部就班推進著,就到了易氏集團三十周年慶的日子。

易氏集團從最開始還沒叫這個名字算起來比易夢年齡都大一點,創始人是易夢早逝的父親,當年他很艱難,瀕臨破產,承受不住壓力,早早離開了人世間,易元安女士看著一堆要賬的供應商與合作者,還有小小的易夢,決定撐下來,沒想到咬著牙慢慢做起來了,後來把公司也改名為現在的易氏集團了。

鄭思涵在後台指揮著現場,一邊看著易元安女士上台演講,本來這個是易夢的活兒,最後還是推了出去。

易元安女士在台上從早年的艱辛講起,說到在眾人的堅持下頂住了一波波退潮,再談了談未來的目標,發言不算太長,她慷慨激昂地背完了發言稿就把舞台還給鄭思涵。

發言稿應該是身邊的文秘寫的,鄭思涵看了不少易元安女士的采訪,故事都差不多,隻是措辭不同,但她自己接觸貼近易元安女士的工作和生活後,才發現並不完全正確。

易元安女士隱藏了一部分的自我,可是在莫名能挖出他人內心的鄭思涵麵前,吐露了出來。

其實易元安女士最初沒想過做個女企業家,她渴望的是待在小家裡,做個賢妻良母,去世的丈夫對她很好,兩人感情不錯,可命運拐了彎,讓她不得不做家裡和公司的頂梁柱,她年輕時根本想不到自己會做出這麼一番事業來。

偶爾也有遺憾,懷念過去丈夫還在時的歲月,可是易元安女士現在發現自己不願意停下來長久的休息了,也許工作改變了性格,也許她天生如此愛折騰,她也說不清了。

可是她確信一點,如果當初她放棄了,也就沒有今天,所以琢磨了半天,先是讓易夢兼管各部門棘手的工作,再是想出了置換股權這個招,也一定要把易夢推上去,不能讓她隨便放手,哪怕以後她還是不打算接班,也要多多鍛煉,更大的平台也就會有更多的複雜局麵,她要有處理經驗,假如以後有一天摔倒了也還能爬起來。

易夢深感母親的良苦用心,她也就對易氏集團越發上心。

而鄭思涵因此終於把劇本最後一個難關攻克掉了,她覺得如果能夠完全按照劇本拍出來,就是當下她心裡的滿分作品。

鄭思涵第一時間拿給易夢看。

易夢熬了夜一口氣讀完了《天問》的劇本,和最初鄭思涵講的內容不完全一樣,這是三代女性的故事,三個女人的關聯影影綽綽,看似有關,又好像不那麼緊密,她們之間其實有一根線牽連著,一代一代傳承著她們的精神。

第一位是出生在清末的大家閨秀,從小在私塾學習四書五經,長大後又出國留學的她受當時革.命思潮影響,也加入了其中,為女子的權益奮戰,但推翻封建王朝的這個新政權利用完她就踢到一旁,不答應女子參政權,她便改為建女校,為女子教育權奉獻了後半生。

第二位是五六十年代的女工人,中學畢業時因為號召加入了工廠,做鐵娘子,還因為工作出色被表彰,可同時她也剃了頭發,不能留長發,不能戴有一絲紅色的頭繩,儘管如此,她還是很樂意待在一線上,隻是明明做一樣的苦活,工分卻比男工低。

第三位是新世紀二十代的女白領,她大學畢業,工作不錯,和男友感情很好,但她依舊需要額外更多的加班才能和水平一般的男同事一起晉升,回到家裡還要給剛下班的男友做晚飯。

三位女性都有太多的疑問,對另一半,對阻撓她們的異性,對白紙黑字的製度,對無形卻無處不在的環境,她們發出了天問。

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