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有好感,就總是有機會拉近距離。這種事情她清楚得很,實踐經驗也不少。
可她也明白,白予絳再清澈,也是會成長的。也許過上那麼幾年,時間會把她變成另一個摩爾。又也許不會,但總不會一直是現在這般模樣,畢竟朝陽總是短暫的。
也許到那時,她又會覺得不過如是了。她總是需要未知的事物帶來新鮮感,按部就班的東西很容易叫人厭倦。
如此轉念一想:何必呢?
房間外傳來拖鞋走動的聲響,是摩爾洗完澡出來了。還可以想象她穿著那身背心小短褲的模樣。在家裡內衣是不需要的,但外麵會套上那件薄薄的棉麻浴袍——前幾天見過一回,沙色的,卷翹的發尾落在上麵很對胃口。當事人也許沒察覺,但就像一種無聲的引誘。
沒多久,就聽到對麵房門關上的聲音。
霍緋箴閉眼趴著縮了縮,決定繼續收心養性。
四年前她決定停留在一個城市,穩定地經營一家店,不正是為了改變以往的生活模式,換一種新的體驗嗎?
···
總之,真的住下來了。
環境比她之前住的出租屋好很多,不會有魚龍混雜的鄰居,也不會隔著薄如木板的牆聽到旁邊房間半夜的動靜。乾淨的浴室和洗手間都不必等,隨時可以使用。廚房功能完整,冰箱還是雙開門的——雖然裡頭隻放了飲料和麵膜。
如果傍晚從陽台看出去,城市與緋紅的晚霞儘收眼底。雖然每周隻有休息的周一可能有這個閒暇,其它日子她都得在傍晚六點前出門。至於摩爾會不會也站在這裡看日落,她不知道,她們基本不會在家裡碰麵。
而其它碎片閒暇時,霍緋箴會拿起手機,把社交平台上能看到的好友動態全部瀏覽一遍。倒不是說她有多關心朋友,這更偏向是一種消遣,就像她常在吧台觀察店裡客人那樣。
不同的人在社交平台上也是有著鮮明的特性。有的人在肆意展示生活,有的人刻意打造人設,也有的人基本不使用這個功能。
比如她自己就從來隻發店裡的優惠廣告、節日問候;大鬆除了發這些,還會有很多他的貓的日常;摩爾的就很簡潔,展示的時效很短,而且全是轉發一些工作相關的宣傳文章。
至於白予絳,展示時效長達一年,也不怎麼設限。幾乎每天都有新動態,你能從中輕易總結出她的喜好,看出她在哪裡上學讀什麼專業,知曉她是家中獨女爸爸在文物局工作媽媽是私企高管……甚至能歸納出她每天的心情。她也偶爾會在隔天刪掉一些前天晚上發的低落情緒——當然,這得運氣好才能看得到。
即使發生過匿名短信這種事,她也依然分享如故。至少霍緋箴是在她的分享可見列表裡的。
把生活細節放到網上這習慣本身就是有潛在危險的,隻有沒體會過人心險惡的天真孩子才會如此不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