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遇孤城被圍,荀灌深知情況不妙,十分焦急,夜不能寐,看見父親憂心忡忡地召集手下開會,心想必是有要事相商,於是避開眾人,悄悄立於門外細聽。待聽見眾武將皆不願意冒險突圍,荀灌急了,誰都知道亂軍破城之後會做什麼,這可並非自己一家安危,還關乎一城百姓生死。於是,荀灌毫不猶豫,挺身而出,主動請戰!”】
荀崧見是女兒,心下一驚。
隻見荀灌走到父親麵前行禮,然後冷靜地說:“父親乃一城長官,豈能親自涉險,宛城不能沒有父親。”
眾人一聽,也連連點頭附和。
荀灌接著說:“父親貿然離去,再逢亂軍攻城,無人指揮,城亦將不保。”頓了頓,她抬眼直視父親,鄭重地說:“請父親允許女兒出城求援。”
荀崧十分讚賞女兒的勇氣和膽魄,可他雖是一城長官,卻也是荀灌的父親啊,荀灌是他幼女,自小疼愛有佳,她又年幼,若她有什麼不測,叫他如何是好……
荀崧長歎口氣,道:“灌兒能有此心,為父已甚為安慰,隻是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將士突圍尚且不易,更何況你一個小女郎呢。”
荀灌聞言急道:“宛城已然危在旦夕,亂軍狠辣殘忍,一旦攻入城內,城中數萬百姓都要遭殃,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女兒從小習武,雖是女兒身,卻絕不比男兒差,如若能衝出重圍,求得援兵,宛城可保,百姓能得救,皆大歡喜。若是不能突圍,不過一死罷了,如今這亂世之中時時刻刻都在死人,又何惜女兒一人?若求得援兵,也算不負爹爹十幾年來的養育之恩。”
聽得女公子一言,周圍官吏大為震驚,之前不肯突圍的武將羞愧地低下了頭。
而荀崧卻不肯鬆口,隻緊皺眉頭,摸著胡須。
荀灌見狀,言辭懇切地道:“父親還不知道女兒的身手嗎?待到三更時分,亂軍把守鬆懈,我再趁夜突圍,女兒個子小,目標也小,必能不負大家厚望,求得援軍歸來。爹爹,女兒不會有事的!”說到最後,語帶哀求。
麵對荀灌的再三請求,荀崧心下焦慮,目光在垂頭喪氣的眾武將麵上轉了轉,麵色慢慢冷峻起來,心一橫,做了此生最艱難的決定,他同意了荀灌的請纓。
雖然同意了,但荀崧仍然放心不下,精心挑選了十幾名敢戰的勇士,跟隨荀灌一起突圍。
三更時分,夜深人靜,城門口,荀崧親自為女兒送行,看著女兒束緊頭發,縛緊腰肢,身穿鐵鎧甲,腳穿蠻靴,佩了三尺青虹劍,背上負了長弓,好似一女將軍的威風模樣,他卻心有戚戚焉,女兒明明還如此年幼,卻要如此冒險。他伸手為女兒理了理有些歪的佩劍,再次叮囑道:“路上千萬小心。”
荀灌懂事地點頭:“女兒快去快回,爹爹不用擔心。”
這如何能讓他不擔心呢,荀崧心中焦慮擔憂,麵色卻不露,頜首,轉頭看向其他勇士,懇切道:“宛城安危全賴諸君,惟願一路順風。”
眾人知長官千金親自冒險求援,皆十分敬佩,紛紛應道定不負所望。
【“於是,十三歲的荀灌擔負著一城的性命,冒死突圍求援。尚且年幼的她,能逃脫凶殘的亂軍包圍,為宛城迎來援軍嗎?”】
……
天幕下眾人的心也提著,看著荀灌尚且稚嫩的臉龐,紛紛為她擔憂起來。
晉朝之前的人雖然明白荀灌既能名留青史,應是求援成功了,但卻不知細節,不免緊張起來。而晉朝之後聽過荀灌故事的人,雖然知道結局,但不過是書上寥寥幾字罷了,哪裡像看這天幕有身臨其境之感,於是也真情實意地為荀灌擔憂起來。
而不識字,也沒聽過荀灌的各朝百姓卻真心為她祈禱起來,他們彆的不知道,但卻明白在城外都是亂軍的情況下,身為官家千金的荀灌卻敢親自冒險求援是多難得的事,這可是會死人的!他們無法共情其他人,隻會共情宛城內的百姓,荀灌如此舍生忘死之舉,太讓他們感動了。
……
秦始皇時期。
嬴政其實現在已經無心於天幕上,他的心思都在大秦二世而亡上,不過為防錯過後人再提到大秦諸事,他還是指了人將天幕所言一一記錄在冊,自己隻留了幾分注意。
聽到這裡,嬴政隻抬頭看了眼天幕中的荀灌父女,又低頭盯著跪倒一地的兒女們,哼了一聲,冷淡斥道:“跪斷了腿,就能解決二世而亡?都滾起來!”雖然他看上去殘酷,實際上對兒女都頗為優容,閒暇之餘也會關照他們衣著飲食,出行安全。天幕所言之事既未曾言明是誰,又尚未發生,他還能怪罪到所有兒女頭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