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冼夫人的意誌。(2 / 2)

“好!當浮一大白!”秦良玉對這位同樣出眾的女將充滿了敬佩和好感,英雄惜英雄,她舉起酒杯,隔空要敬滿杯。

……

武則天心緒起伏,從天幕的隻言片語她忽然領悟,往日她的思維太過局限,隻想著培養文士女官,仿佛女子就天生嬌弱不善武藝,可是明明女性中也會出現婦好、荀灌和冼夫人這樣的英雄人物,便是離得最近的平陽昭公主,亦憑借一己之力招兵買馬,拉起一支隊伍來。

若能受同樣的教導訓練,女子憑何不能衝鋒陷陣建功立業?她一開創舉的武舉,為何又不能有女子占據一席之地?

……

劉徹忽然心裡一動,不動聲色地掃了眼底下的大臣——女子中也會有衛青和霍去病嗎?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若有此才,女子又如何?

隻要能滅了匈奴,他向來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

【“之前說過,冼夫人除了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之外,還有出色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

“俚人被中原漢人鄙夷為蠻夷,除他們不通禮教王法之外,當然也因為俚人的生產力落後,作為擁有當世最先進文化和生產力的漢族,理所當然有資格鄙視少數民族。”

“而冼夫人,這個俚人女性卻敏銳地察覺自己治下的俚人社會,存在諸多弊端,一場變革迫在眉睫。”

“史書記載:越人之俗,好相攻擊。掠人為奴在當時的俚人社會更是普遍現象,這其中,冼夫人的兄長冼挺也不能免俗,冼挺時任南梁州刺史,經常恃強淩弱利用武力侵占周邊州府的領土,在部族間的攻伐中劫掠人口,通過奴隸貿易攫取利益,那一帶的百姓都為他所苦。”

“冼挺的所作所為,為嶺南和俚人社會的安定,帶來了威脅和隱患。”

“冼夫人看在眼裡,作為手足血親,她並未坐視不理,反而時常規諫勸慰。”

“在這個時間段,按史書說法,有一個有疑點的地方。南梁州據說是改俚寨為南梁州,那麼作為刺史,便可轄治原俚寨疆域及海南各大小黎洞,冼挺既任刺史,按道理來說,他應是俚人之首。可在史書中,冼挺在後續嶺南或俚人部落生死攸關的重要決策時刻,卻基本沒有戲份,反而是冼夫人以奇高威望而做主嶺南。”

“那麼合理推測,南朝政權按照漢人習俗,自以為冼氏與中原家族一般,是男丁掌權,於是自作主張冊封了冼挺為南梁州刺史。但實際上,冼夫人在俚人社會裡,威望和權力應該高於冼挺,甚至作為冼氏首領,冼挺也依照部族傳統聽命於冼夫人。這樣,才能解釋史書中說,冼挺恃其富強,侵掠旁郡,卻在冼夫人規勸後便改正的事跡。”

“畢竟,對於一個恃強淩弱愛好劫掠的人,輕飄飄的勸告,想來是頂不了大用的,更不可能讓其順服的。”】

眾人也是點頭,覺得說得有道理。

嶺南百姓又拜起了聖母娘娘,感恩她為顧念百姓而約束至親。

朱元璋最厭這等肆意妄為欺壓百姓的行為,看到冼挺和手下的那副囂張嘴臉,就聯想到當年逼得他家無立錐之地的地主,頓時手有些癢了,這要是撞到他手上,不給這些人鬆鬆皮,都對不起他當年受的苦。

後麵見冼夫人及時規勸,他點點頭,道:“這冼挺和冼夫人同胞兄妹,卻實在不如冼夫人識大體明事理。”

“所以,千秋之後,世人隻識冼夫人,哪裡知道冼挺是誰!”旁邊的朱棣聽到,接嘴道。

朱元璋頜首,又看了看一幫兒子,突然鬼火冒,他和老妻從來都體諒愛惜百姓,標兒也是個好的,其餘諸子,有些行事卻不當人子,千秋之後,那不得遺臭萬年呀!

這些不孝子自己遺臭萬年不說,說不準還帶累他和老妻的名聲!

不行,以後咱還是得嚴加管教才行!

【“除了約束親友外,麵對俚人部族間的頻繁攻伐,冼夫人也看在眼裡,但她並沒有一昧采用軍事高壓,而是一手大棒一手拿糖,在族內她經常與各個家族進行溝通交流,解決難事和疏解紛爭,同時也以絕對的實力震懾各家族。”

“這樣恩威並施讓俚人部落在冼夫人的領導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解,以及可貴的團結一致。在這個時期俚人部落隻存在一個意誌,那便是——冼夫人的意誌。”

“那麼,一個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女性,為何會具有如此出色的才能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前麵說的‘衣冠南渡’事件——被胡人打懵了的漢人們,為尋求生存機會和保存中原文明,不得不遷至南方,建立新的政權。在此期間,也有很多漢人慢慢進入嶺南地區,先進的漢文化毫無疑問能傲視周邊其他民族,一部分有遠見有追求的少數民族便開始學習漢文化。”

“而據史書記載,冼夫人好讀書,而且特彆喜歡讀史書,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

“從冼夫人生平每個重大抉擇來看,漢文化對她影響很大,而她的選擇也為華夏民族做出了極大貢獻,這也正是她能名垂千古,深受後人崇敬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