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太平公主見到母親臉上難得一見的惆悵之意,很想問一句您是想到父皇了嗎?但她也不是當年天真的小公主了,母親這些年積威日重,即使是自己這個唯一的女兒,也飽嘗心酸。
又想起薛紹,太平心中一痛。
【“在馮寶和冼夫人之前,從未有過漢俚通婚,他們的成婚打破了傳統的偏見,可謂開啟了嶺南漢俚聯姻的先河,也為民族融合做出極大貢獻。千年之後,馮寶在馮公祠中處於最高的位置,每一個馮氏後裔都給予這位祖先最高的敬意,因為,他是馮氏發展成嶺南大姓的源頭正溯,而馮寶公祠不遠處就是冼太廟。”
“那麼,馮寶是個什麼樣的人?”
“史書上說,馮寶自小勤奮好學,受儒家思想熏陶,養成善良君子品行,任高涼郡太守期間,謹言慎行,廉潔從政。在聽從父親的安排,與冼夫人成親後,他也十分尊重她,並不限製乾涉冼夫人在外行事,甚至在每一個生死存亡的抉擇中,他都欣然聽從冼夫人的建議和勸告,報以了十二分的信賴。儘管他在曆史中多以冼夫人故事中的配角出現,記載事跡不多,但隱隱能勾勒出一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形象。”
“‘馮冼聯姻’在曆史上的意義,不亞於‘昭君出塞’和‘文成入藏’。而與‘昭君出塞’和‘文成入藏’這類以犧牲個人幸福為代價的王朝交易相比,‘馮冼聯姻’是心甘情願的,兩情相悅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共贏的。”
“我想,這場聯姻,這是馮寶的幸事,是冼夫人的幸事,也是嶺南百姓的幸事,亦是華夏民族的幸事。”】
聽天幕提到病逝已久的丈夫,冼夫人眼眶一熱,再憶起初見時那個溫和中帶了一絲靦腆的端方青年,和成婚以來夫妻和樂相攜相守的情景,不禁心中悲慟不能言,半晌才緩緩道:“這確實是我的幸運。”
“阿娘……”
冼夫人右手一暖,低頭一看是兒子馮仆擔憂的眼神。
她勉強按捺心中悲切,深深舒了口氣,安撫地摸了摸兒子的頭。
半晌,她才轉頭又看向天上,心裡默默道:阿寶,你聽到了嗎,千秋之後,你我仍在一處……
……
“閼氏,您看,神跡提到了您!”侍女芳若驚呼道。
王昭君沒有回應,她默默地看著天幕上冼夫人與馮寶相識相知、彼此尊重信賴的畫麵,長歎口氣:“真是一對璧人。”
她雖不甚幸運能擁有這樣美滿的姻緣,卻十分欣然看見其他女性能夠擁有。
神跡憐惜她犧牲個人幸福,卻肯定了她的犧牲,這對她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鼓舞,原來,她也能在曆史長河中青史留名。既如此,她必然不會辜負這份讚譽。
隻是……
昭君幽幽的目光看向遠方,那是她日思夜想的家鄉。
隻是,不知道此生是否還有機會踏上故土,再見一回故鄉的明月。
【“公元535年,羅州刺史馮融親自前往俚寨,他希望能用誠意打動這位有名的俚人女首領,以促成馮冼兩個家族的聯姻。”
“先前說過,這是一場一拍即合、互利共贏的聯姻,馮家想要在嶺南這樣少數民族聚集地站穩腳跟,就與少數民族的高層搞好關係,甚至是能介入對方的內部管理;而對冼夫人來說,想要冼家在嶺南的各個部族之間占據強有力的話語權,借助中原政權的幫助是十分高明的選擇。”
“雖然曆史上並未記載這次聯姻的種種細節,但是在當時的嶺南地區,儘管漢人和俚人的平民間已經偶有通婚,可漢人地方長官和俚人女首領的聯姻,卻是意義非凡。而據現代推測,在馮冼聯姻中,在冼氏家族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正是冼夫人本人,是她自己選擇了馮氏,選擇了馮寶。”
“因為在南北朝的俚人社會中,婚姻之事並非像漢族一般,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冼夫人作為冼氏的首領,她也有絕對的權威來決定自己的婚事。在這個某種意義上,她和公公馮融在這場聯姻中地位是對等的,馮寶更像是被安排的一個。”
“公元535年,冼夫人和馮寶衝破民族的隔閡和阻礙,在高涼喜結連理,從此之後幾十年風雨同舟,把冼家和馮家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這場婚事,不僅意味著漢俚兩個民族的融合,也標誌著一個新的豪門望族的誕生,更決定了嶺南地區未來幾十年的命運,漢族的先進文化漸漸融入俚人社會,推動了俚人的漢化,為華夏這個多民族的國家融合做出了貢獻。”
“史載,高涼太守馮寶在與冼夫人結姻後,在冼夫人的協助下,終於實現了馮氏幾代的渴望,逐漸告彆了號令不行的尷尬局麵。凡有違反律令的俚人,即便是冼夫人的親族,也從無縱容,這樣大公無私、公正嚴明的理政方式,讓高涼俚區風氣為之一振,隨著他們的影響力慢慢向外輻射,也為嶺南地區的人民帶來了一百多年前所未有的繁華景象。”
“幾十年後,隨著中原的第二次大一統再一次拉響號角,馮冼家族作為一支不容小覷的政治力量,也予以了積極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