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天幕畫麵中的一艘小船之上……(1 / 2)

天幕畫麵中的一艘小船之上的一對正說話的男女,男的唯唯諾諾,女人卻失望搖頭,最後毅然縱身一躍,投了河。

被點名的杜牧看著這一幕,大為震撼,他這首詩其實是對現在國家國力日衰,達官貴人還縱情享樂的諷刺和不滿,卻不曾想後世對此引用卻如此偏頗,關注點在商女上,豈不是本末倒置?

天幕所言亦讓他有一絲愧意。

【“用現在更流行的話來形容冼夫人當時心境可能更加形象。”

“那便是——臣本欲死戰,陛下何故投降?”】

冼夫人一愣,皇帝先投降了?

【“公元588年,五十萬隋軍氣勢洶洶而來,東至建康,西至巴蜀,向偏安一角的陳朝發出了全麵進攻。不到一月,陳朝都城建康眼看就要淪陷。”

“又一次,大一統的曙光,就在眼前。”

“而如今,決定是否能將曙光變成現實的關鍵,就是嶺南。”

“平定嶺南地區,就意味著真正的四海歸一,中原再次一統。全天下有誌人士的注意力,都投向了那一片‘蠻夷之地’。”

“隋文帝楊堅派遣得力臣子柱國韋洸率兵進軍嶺南,他是否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華夏共主,且看此戰。”

“此時的嶺南是什麼情況呢?”

“雖然陳朝覆滅,但嶺南地區抗隋的呼聲卻日益高漲,嶺南二十四州都叫囂著堅持抵抗,而嶺南的另一股土著勢力,也就是冼夫人,這時,她的兒子馮仆去世。”

“隋書記載,在嶺南這個人心浮動不知前路何方之時,冼夫人就是人心所向,嶺南各州都推舉她為最高首領,號為聖母,希望她能擔負守土之責,保境安國,這也是千年之後聖母娘娘的稱號最早由來。而此時冼夫人的想法似乎也不難預料。陳霸先是冼夫人支持的戰友,而她對陳朝亦是忠心耿耿,當下,冼夫人應當是抗隋的意願占了上風,儘管她效忠的陳朝已亡。”

“攝於這樣的壓力,韋洸到了嶺下,卻徘徊不敢進。”】

已經一統天下的楊堅看著天幕,想到後續發生的事,心中感慨,冼夫人對得起陳朝,卻是陳後主對不起祖宗。

陳霸先很傷心,卻也很感動,他傷心於親眼看到耗費無數心力的國家覆滅,卻感動陳朝不爭氣被滅後,嶺南父老還如此深情厚誼,陳朝仍有忠臣在。

冼夫人卻大受打擊,她看向尚且年幼的兒子,她沒想到竟是白發人送黑發人。

【“冼夫人集結各路人馬於五嶺中的大庾嶺,打算憑借天險,將隋軍拒於嶺外。麵對五嶺的天險和銳意的守軍,領兵的韋洸沒有把握,而他背後的隋文帝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曾道:韋洸將兩萬兵不能早度嶺,朕每患其兵少。嶺南的防守,不似單薄的江南陳朝,如若硬攻,則難免惡戰。如果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將是最佳的結局。”

“這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冼夫人。”

“這樣的對峙僵局,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一份書信的到來,終被打破。”

天幕中冼夫人接過一封信,打開一看,那是一封勸降信。

為了避免一場惡戰,當時還是晉王的楊廣讓陳後主親筆寫了一封信,信裡明明白白地告知冼夫人,陳朝確已滅亡,他本人已被隋朝俘虜,冼夫人應該放棄抵抗,率領嶺南各部歸順隋朝。

甚至為了取信冼夫人,隨信而來的還有一柄扶南犀杖和陳朝兵符。

冼夫人緩緩拿起那半枚兵符,與自己的那一半,輕輕合在一起,燭光忽明忽暗,讓她的神色也變得難以捉摸。

“這扶南犀杖是冼夫人當初獻與陳霸先的禮物,沒想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次見到。”

“冼夫人再次麵臨她一生中最艱難的選擇,是戰還是和?戎馬一生的她並不懼戰爭,可以一旦開戰便會將嶺南陷入戰火之中。”】

天幕下的眾人議論紛紛,大多百姓認為還是以和為貴,免得嶺南生靈塗炭,有的書生大聲既為陳朝臣子當以忠義為先,應當抗爭到底,另一些人又反駁道君主都投降了,冼夫人投降也不損其節。

而正值陳朝的嶺南百姓卻沉默著,他們靜靜地看著天幕中的冼夫人,他們相信冼夫人做出的決定,無論是戰是和。

秦良玉神色凝重地注視著天幕,她們同樣是一方統帥,她與她同樣看著自己支持的王朝漸漸落幕,未來她是否又會和她麵臨同樣的抉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