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來自何方,也不知歸於何處。”
天幕下,所有女人都沉默了,這何止是和親女性的命運,這實則是古代絕大多數女子的命運,這與身份高貴與否,其實關係不大。
她們都身如浮萍,一生隻能依靠他人過活。
儘管這個他人,是父親、是丈夫、是兒孫。
可又有什麼意義?
諸事皆順時,她們可以如同一件精心料理的寶物,被收藏於看似穩固安全的牢籠。
可一旦遇到滅頂之災,她們確實第一個被推出去的犧牲品。
無人在意她們的意見、痛苦和眼淚,隻因她們所擁有的大多都是鏡花水月。
依靠他人而活,能有幾時好?
而最可悲的是,這個世道卻不曾給予她們選擇的權力。
……
魯元呆呆看著天幕上那個穿著嫁衣沉默遠去的背影,胸中仿佛墜了一塊石頭,沉甸甸的。
當初聽聞劉敬獻上和親之計,還言道需她去和親之時,魯元萬分害怕和抗拒,先不說那匈奴蠻人不通禮教人倫,隻說那草原之地何止千裡,若是一去,隻怕今生再難回到阿母身邊,更何況匈奴桀驁,她雖貴為大漢嫡公主,可那般茹毛飲血的人,又怎會好生對待她?
可魯元卻無計可施,因為她比絕大多數人都清楚她的父親是什麼樣的人。
要說作為長女和獨女,劉邦對她並不算苛刻,小時笑言相對,如今見她也是溫聲和語,可她心中清楚,這一切都是源於不在意罷了,她的父親,並不在意她,哪怕願意給她錦衣玉食的生活,可一旦發生什麼事情,他也會毫不猶豫的犧牲她,隻因,她在他心中並無價值。
她永遠也無法忘記兒時同阿母弟弟和大父被項羽抓住囚禁的日子,在那段擔驚受怕如履薄冰的時光中,她多麼渴望父親能從天而降來救她們,可卻一日又一日的失望,隻剩下單薄瘦弱的阿母鼓起勇氣在敵意中儘力周旋,以此侍奉大父、保護她們姐弟。
於是,在聽聞這樣的噩耗後,她能做的也還是像兒時一般,在她心中無所不能的阿母麵前痛哭流涕,她希望阿母能再次保護她。
阿母永遠不會讓她失望,阿母永遠像一個戰神一樣擋在她身前。
魯元如願以償了,她不用去和親了,狂喜和慶幸讓她分不出心神去探究接下來的事,她隻隱隱聽說父親另封了一良家女子為公主,令她前去和親。
聽到這個消息,魯元狠狠鬆了口氣,卻不曾想過這個替她和親的女子是否也與她一樣不情願,她的阿母是否也像她的阿母一般為女兒的命運日夜啼哭。
而當天幕毫不留情地揭破這一事實時,魯元感到無比羞愧。
吾不殺伯仁,伯仁卻因吾而死。
可是她該做什麼呢?她又能做什麼呢?
……
武則天仔細了解過這段曆史,甚至本朝的文成公主永隆元年去世之時,還是她看著先帝遣使赴吐蕃吊祭。
對於和親,她的想法其實很複雜。
作為一名女性君主,君主的部分告訴她這樣的決策沒問題,付出小、收益大;可作為女性的部分卻叫囂著憑什麼?
憑什麼就要女性來做這樣的犧牲?
不過是認為女性除了婚嫁生育便無其他價值罷了。
嗬。
其他的價值並非女性不想創造或無能創造,不過皆因被壟斷了。
而她,如今想做的就是打破這樣的壟斷。
這大概是比打破世家壟斷,更偉大的功績。
……
【“漢高祖九年,劉敬奉命出使匈奴,與冒頓正式締結‘和親約’。”
“也就是‘結為兄弟以和親’,這也是最初咱們提及‘兄弟之國’概念的衍生。”
“對於漢匈的‘和親約’,並未找到史冊記載的具體內容,僅有一句‘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
“但在根據《史記·匈奴列傳》中提到的相關記載,可以推測這裡麵主要包含著遣女和親、賂遺、劃定統治範圍和通關市等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