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惡,她就要更惡!他們不要她活,她偏要活,就算死/了,也要拉他們一起/死!
……
各朝各代,有無數女性內心發生了旁人想象不到的變化,也有無數男人捶足頓胸,卻無可奈何,他們狂吼著把家裡女人關進房裡,卻攔不住無孔不入的聲音。
千百年來掌握話語權的他們,似乎終於不得不感受一番千百年來女性的體驗。
【“華夏五千年文明史,卻似乎也是華夏五千年女性受難史。”
“而華夏和親史,又何嘗不是一部緘默的、痛苦的——女性血淚史,她們看似是主角,卻更多的時候無足輕重。”
“但從中能留下姓名流傳千古的女性,卻是何等的出類拔萃。”
“她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女性絕非任人把玩的寵物,而是能展翅高飛的雄鷹,身上緊緊束縛的鎖鏈,也可以變成指引方向的航線。”
“而在遺憾地略過那些無名姓的和親女性後,終於在史書中出現了有名有姓的和親公主。”
“由於所處時代,以及漢匈局勢的變化,她們擔負了與之前和親匈奴的女性截然不同的使命。”
“她們就是——漢細君公主以及漢解憂公主。”】
被提到名字的兩位公主,莫不是一臉緊張,而不同的是劉細君緊張中帶了一絲淒楚,但劉解憂卻暗含一絲期待,她想知道天幕會怎麼評價她,或者說後世會怎麼看待她,她並不希望得到所謂的同情,她希望能像天幕盛讚的冼夫人一般,是一個對國家和民族有價值的人,如此才不枉遭受的諸多苦楚。
馮嫽作為解憂公主最信任的臂膀,見公主神色,不免細聲安慰,待公主心情略緩,她才收口,轉而也將目光移向天上。
她心裡不由感慨,初見那黑幕在天上出現,她們驚恐萬分,待發現隻有漢人能看到時,她們不免就覺這是她們大漢的機緣,後麵見天幕透露天機,她們還萬分惶恐,生怕有如中行說般的漢家敗類出賣大漢,好在多番小心探測後發現,天幕所說之事,漢人之間互相討論可以,卻無法說給異族,但凡有這個念頭,喉嚨就像是堵了一塊石頭,發不出任何聲音,若是寫在紙上給異族,也會讓人無法下筆。
見此她們這才鬆了口氣,心中更是篤定這是漢家福音,雖謹慎行事,不敢記於書冊間,卻極為留心,希望能從中啟迪。
如今天幕要細說和親事,馮嫽更是萬分期盼,她篤定,天幕所言,定會給漢匈乃至烏孫三國局勢帶來重大變化,最終必將改變公主與她們這群和親使團的命運。
【“為何對女人極度吝嗇的史書上會有對這兩位和親女性,有彆於其他人的介紹?”
“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因為西漢和親史上,唯這兩位和親公主,是貨真價實的劉氏宗親,這應該讓大漢覺得很有底氣,所以可以對其身世記載詳細,而這暗含的意義也有身份有彆世俗思想,即使同是為大漢犧牲的女子,卻也因身份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地位。”
“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被後人盛讚是和親史上最有成就的公主之一。”
“她們能脫穎而出青史留名,除了自身的潛質外,出身有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身份不同,她們與普通的和親女性們得到的教育和見識就不相同,而所受的待遇亦不相同,這也是最後的結果不相同的原因之一。”
“在具體介紹這兩位公主的生平前,讓我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她們所處的局勢。”
“之前曾道漢景帝拒絕與匈奴和親有十年之久,但國與國的地位高低,卻非要真刀真槍的硬仗才能奠定,便如平城之戰於漢匈一般,大漢想要複多年仇辱,也勢必需要一場大勝,來扭轉攻守之勢。”
“漢景帝劉啟有這樣的雄心壯誌,但可惜大概上蒼已經為這個重任選定了天命之人,而他天不假年——”
“景帝十六年,劉啟駕崩,享年四十八歲。”
“這個壯誌未酬的剛強皇帝,隻得把洗刷恥辱的期望寄托在寄予厚望的愛子身上,也就是當時的太子劉徹。”
“劉徹,諡號武,史稱漢武帝或孝武皇帝——這個常與秦皇並稱的千古一帝,這個給華夏民族帶來深刻印記的統治者,這個真正讓國號成為一個偉大民族永恒名字的雄主——他,登基了。”
“一個在華夏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時代來臨了。”
“但是劉徹是天縱奇才,也不得不麵臨登基後的第一個難題——暫時無法親政。”
“因為他登基時才十六歲,即便厚愛他的父皇為了減少他登基後的桎梏,駕崩前強撐病體為他提前舉行了冠禮,也無法改變事實。”
“雖然在古代十六歲已經可以當爹的年齡了,但在政治上,這個年齡無疑太過年輕,俗話說,嘴上不毛,辦事不牢。”
“年輕的皇帝顯然還得不到朝野百官的信任,於是登基之初,本性強勢如漢武帝也隻能向以太皇太後竇漪房、皇太後王娡為代表的外戚勢力低頭——‘奏事東宮’”。
“因此當以竇漪房為首的統治力量,仍堅持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時,這一時期,麵對匈奴這個老對手,大漢的決定是重提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