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聽到景帝這好孫兒才活到四十八歲,劉邦一拍大腿,無限惋惜地罵道,“吃好喝好死得還早!這是什麼毛病!乃公要是四十八就死了,還能有他們啥事!”再聽到武帝的成就時,劉邦才舒了口氣,“壽歲雖然不爭氣,好在留下了一個好孫兒。”
又想到天幕之前提到後人還給劉啟娶了個“為國生子”的外號,劉邦又是一樂,摸了摸胡子心道,這為國生子指的隻是劉徹這個好聖孫呢,還是還有彆的子孫?乃公也不求多,多來兩個劉徹這樣的就夠了!
劉恒看著天上病骨支離的中年皇帝強撐病體為兒子加冠的畫麵,心中一痛,雖然聽天幕說過他們年歲不永,可親眼看見還是讓他生出一種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感覺,唉,這孩子,從小看著就挺健壯的,怎麼就活了這點歲數……悲痛中忽然一頓,也不知自己活到這歲數沒有……這竇氏也太長壽了吧……
遠隔時空的父親正在哀痛兒子和感歎命運,劉啟卻渾然不知,儘管被告知自己的死期,但他卻挺樂觀,還有心情安慰傷心的兒子,畢竟在他看來,既提前知道了壽歲,這便是機緣,退一萬步說,即便自己不能多延壽幾歲,但他卻有時間更從容安排後事,確保大漢能按他的預期發展下去……
【“在漢武帝一生光輝的功績對照下,很多人喜歡把竇太皇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當作反派,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無可厚非,曆史已經證明漢武帝劉徹擁有卓爾不群的遠見和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他一生之中所定下的國策幾乎都是對漢族影響極其深遠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竇太皇太後主張的保守線路就是完全錯的。”
“在當時,竇太皇太後已經曆經呂後、文帝、景帝三代君王統治時期,作為親曆者,她看到了黃老學說中主張的休養生息,讓飽經戰亂摧殘的大漢慢慢安定和富裕起來,因此她在丈夫、兒子去世後,仍堅持黃老思想無可厚非,而她的老成謀國看似壓製了劉徹的新政,但又何嘗不是給少年皇帝一個學習和過渡的時期?更何況,在當時,對還沒有遇到自己千裡馬的劉徹來說,並不是對匈奴實行反攻的最好時期。”
“而從劉徹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來看,竇太皇太後並非不支持對匈奴積極防禦甚至適當反攻。”
“而後為削弱藩國對中央權威造成的威脅,竇太皇太後不顧偏私,以國家大局為重,廢黜了濟川王劉明,即便劉明是她已逝的、最偏愛的梁孝王劉武的兒子。”
“可見,她已經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將兒子留下的江山能完整的交到孫子手裡,她隻是害怕年輕桀驁的孫子一時魯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何必要苛責一個舊時代的老人呢。”】
“母後真長壽呀!”劉啟腦海裡先冒出這個念頭,後來聽到他媽處置了劉明,倒有些意外了,心中說不清的滋味,最後長歎一聲,轉頭摸了摸兒子的腦袋,“彆怪你祖母,她心是好的。”
少年劉徹眨了眨眼,一本正經地說:“孩兒年輕,正該祖母老成謀國,指點孩兒,怎敢怪罪。”
而長大了的劉徹想到去世的祖母也是無限感概,雖然那段日子確實讓他滿腹怨念,但何嘗不是為年輕的他保駕護航呢?
李顯滿眼羨慕,他願意用他娘去換竇太後這樣的娘,實在不行換呂後也行啊,至少呂後對兒子還挺好的。
【“再說回和親,漢武帝登基早期,尚未真正親政時,當時漢朝為了□□,確實再一次與匈奴和親,毫無例外,這次和親的女性應當也是身份低微的良家女子,並無任何記載。”
“但在這個時期,漢朝並非沒有任何動作。”
“漢武帝登基第三年,他正值十九歲。”
“誰也不知道,在這一年,一個注定載入史冊、並影響到後世的事件就那樣風輕雲淡地發生了。”
“誰也沒有料到,就連當事人,可能都未曾預料,當時的這個決定不僅改變了華夏,甚至影響了世界。”】
當事人劉徹:……
他回憶了一下他十九歲這年發生了什麼,忽然福至心靈,如果說影響世界的話,那就隻有那件事了吧?
恍然,這居然受到了後世如此盛譽嗎?
【“沒錯,就是剛才提到的——張騫出使西域。”
“就在漢武帝登基不久後的偶然一天,漢帝國抓到了一個匈奴軍官,從他口中得知草原之上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叫月氏和烏孫的兩個部落較大,後來匈奴壯大後,打敗了月氏,殺掉了月氏首領,接管了月氏土地,最後無可奈何的月氏人隻好西遷。”
“得知這個消息的劉徹十分興奮,他認為月氏在西、大漢在東,都與匈奴有世仇,如果能聯係月氏,東西共擊匈奴,必定能打敗匈奴。”
“可是有一連串嚴峻的問題橫在眼前:怎麼聯係月氏呢?西遷的月氏又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