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你做好這個準備了嗎?……(2 / 2)

終於等到了!

聞得此言,解憂公主打起精神,全神貫注盯著天幕不放過一個字,她要從預言中找到更好的破局方法。

【“劉詢繼位,這時解憂公主與烏孫王翁歸靡發來了第二次求救信,姿態低順,言辭懇切。”

“隻因烏孫當時情態確實危急。”

“早在昭帝時,匈奴就不忿昔日盟友在解憂公主的影響下偏向大漢,數此與車師聯合起來入侵匈奴,希望用武力威迫烏孫重新偏向匈奴。”

“可昭帝正好病逝,解憂公主的求救信了無音訊,本來還顧忌大漢的匈奴見此氣勢更盛,不再小打小鬨,開始出動大兵攻取烏孫的車延、惡師地,不僅擄掠百姓牲畜,甚至氣焰囂張地直接遣使到烏孫,強行索要解憂公主。”

“於是,為了維持辛苦經營的局麵,也為了自己一行人的性命,解憂公主不得不再次求助母國。”

“好在,這次得到了回音。”

“本始二年秋,宣帝應烏孫之請,調集了十五萬多大軍,向匈奴進軍,這是西漢時期對匈奴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

聽到匈奴敢強索公主,大漢臣民群情激昂,特彆是武帝之後,已然打出漢家骨氣和銳氣的百姓好生惱怒,好鬥的遊俠兒甚至拔劍指向天幕中閃過的匈奴大軍,憤憤道:“胡奴罷了,乃敢欺侮漢家公主!”

百姓如此,劉徹自然心中更加惱怒,卻麵上還是很冷靜,分析道:“劉詢做得不錯,解憂是嵌進西域的重要釘子,自然不能有事,而烏孫對大漢來說也很重要,絕不能讓它再倒向匈奴。”

而被念及的解憂,聞得大漢出兵,長長地鬆了口氣,對她而言,匈奴的羞辱算不得什麼,她更關注如何能解此局。

【“次年春天,大漢十五萬人馬分成五路大軍出塞,準備北擊匈奴。”

“經過了大漢雙璧蹂/躪的匈奴,也再不複當年無所畏懼,一聽說漢軍即將大出的消息,就開始遠遁漠北,打算避其鋒芒。”

“五路漢軍出塞後,找了個底朝天,也沒發現匈奴的主力部隊,從最終結果來看,並沒有取得顯赫戰果,但並非毫無作用。”

“漢朝五路大漢的出擊,已然在聲勢上震懾了匈奴,並在東線牽製了匈奴主力,正好為西線烏孫的出擊提供了有利條件。”

“大漢在出擊匈奴的同時,也派了使者常惠持使節監護烏孫,在他的監護下,烏孫王翁歸靡親自率烏孫五萬騎兵從西方進攻匈奴,趁著匈奴主力在外防守漢軍的好機會,襲擊了匈奴右穀蠡王的王庭,大獲全勝,不僅斬首俘獲單於父輩及嫂、匈奴公主、諸部王等等四萬多人,還掠走牲畜七十多萬頭。”

“致使匈奴勢力大損,愈加憤恨背叛的前盟友烏孫。”】

劉邦先是為漢軍戰果不利而大為可惜,因為他深知這看著威風八麵的大軍背後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沒能與匈奴主力一戰取得成績豈不浪費?但好在馬上就提到了烏孫戰果,聽到匈奴慘狀,他不由笑出了聲,真該讓冒頓看看,匈奴也有今天!

不過可惜始終沒能消滅匈奴主力,終究還是讓匈奴有了喘息之地。

劉徹也是歎惋,匈奴始終是他心腹大患,不能絕其苗裔,終究讓他心有隱憾。

解憂盯著天幕最後一句,內心也有憂慮,匈奴主力始終尚存,吃了這樣的大虧,哪裡肯放過烏孫?烏孫到底不比家大業大的大漢,可經得住匈奴的報複?

【“匈奴吃了一個大虧,自然不肯罷休,心心念念著報仇,當下也不敢再主動招惹大漢,但是對二五仔烏孫當然是打算重拳出擊。”

“也等不了更久了,同年冬天,匈奴單於壺衍鞮親自率領數萬騎兵襲擊匈奴,打算有仇報仇,可就像是老天這次都不在站他們這邊了,不僅戰果一般,僅擄掠烏孫一些老弱之民外,還在還軍途中遭遇了大雪的嚴寒天氣,在這樣的惡劣氣候下,生還者不過十分之一。”

“本來就損兵折將,正值內外交困的匈奴,又遭遇丁令、烏恒、烏孫三國聯合進攻,人馬、牲畜損失慘重,再加上這些年氣候不好連年饑荒,匈奴本就人口銳減、經濟萎靡,可謂元氣大傷。”

“更重要的是,國家的衰弱,並沒有讓匈奴的統治者們團結起來,反倒進一步開始爭權奪利,越發讓匈奴感到力不從心,於是匈奴也不得不再次考慮與漢和親。”

“但很明顯,這樣的和親與漢初的和親性質大不相同,主動權已然從匈奴轉向了大漢。”】